班级 |
六(4) |
学科 |
语文 |
教时 |
第二课时 |
时间 |
2004.2、12 | ||
课题 |
《我们爱你啊,中国》 | ||||||||
教 学 目 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2、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 | |||||||||
雾飘渺、波澜壮阔”等词语说一段话。 | |||||||||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 |||||||||
教学重点难点 |
1.能恰当地运用“清奇俊秀、浓妆淡抹、云雾飘渺、波澜壮阔”等词语说一段话。 | ||||||||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反复诵读,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 | |||||||||
课前准备: | |||||||||
教 学 过 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思考、添改 | ||||||
一.复习 1.组织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全诗,让学生说说“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 3.从诗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看,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说说自己最欣赏的 词语或还存在问题的地方。 3.思考并讨论:这一段是从哪两个角度写祖国幅员辽阔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第二段 1.学习第2节 (1)指名朗读。 (2)说说自己最欣赏 的词语及为什么欣赏的原因。 (3)提问:读了这几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
1.听写词语。 2.听同学朗读全诗,并 说说自己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祖国有哪些可爱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发言。 3.讨论全诗可分几个部分。 1、齐读全诗。 2、理解欣赏“碧波”“群 星闪烁”“银装素裹”“洋溢”“盎然”等词语。 3.讨论理解第一段诗从时差、温差两方面写出了祖国的幅员辽阔。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听同学朗读第2节。 2.理解欣赏“清奇俊 秀”“浓妆淡抹”“飘渺”“波澜壮阔”等词语。 3.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上述词语的理解,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读出了什么)。 |
| |||||||
|
(4)引导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5)组织讨论:除了诗里写的,你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丽的风景?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小结学法。 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组织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小结,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3.组织交流讨论,教师适当指导补充。 给学生提供“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的图或录像; 结合图片向学生介绍“战国编钟”; 引导学生举例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具有刚强不屈、纯洁高尚、胸襟博大、气魄恢弘的伟大精神。 4、组织朗读第2~6节,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 四、学习第三段 1.朗读第7节,引导理解“骄傲、自豪、奋发、开拓”。 2.引导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在全诗中的作用。 3、指导齐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
4、练习用自己的朗读表现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观。 5.全班展开讨论,说说自己所知道的祖国的美丽风景。 6.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小节,练习背诵。 7.参与教师的小结,对刚才学习第二小结的方法进行概括,掌握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1.用同样的方法自学第3~6小结,学习中有问题可向同桌或老师请教。 第3节:着重理解“醇美”“光洁绚丽”“巧夺天工” 第4节:理解“巍峨”,了解“傣家竹楼”“布达拉宫”“吐鲁番”等。 第5节:理解“新歌”“滚滚春潮”“希望之火”。 第6节:理解“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弘的气魄”。 2.在教师组织下展开讨论,同学之间互相补充发言。 3.朗读第2~6节,进一步体会祖国的迷人可爱,练习背诵。 1.朗读第7节,理解“骄傲、自豪、奋发、开拓”分别是针对什么说的。 2.理解“我们爱你啊,中国”总结全诗、呼应开头、深化主题的作用。 3.齐读全诗,表现出豪迈之气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 |
|
板书:
物产闻名世界
“我们爱你,中国” 民族风物迷人 “我们爱你,中国”
(幅员辽阔) 文化古老灿烂 (奋发开拓)
民族精神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