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辩解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当教师的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呢?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确也不是一两个教师造成的。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为了让学生能够有好成绩,就非得采取这样的方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完全可以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更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
那么,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教师不愿意走“重质轻负高效”之路,而一味地靠增加学生负担、靠强迫手段来达到提高考分的目的呢?除了客观原因外,教师主观方面的原因不容忽视。首先,习惯成自然。有的教师干了许多年,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习惯,有些不当做法过去没有得到重视,现在发现了也一时改不了。再加上外在压力不大,自己又怕麻烦,也就不想改了。再者,这可能是一种模仿。有的新教师,没有什么教学经验,上讲台时间不长,却在周围一些教师的“熏陶”下——也可能是受以前当学生时那些教师的“风格”影响——很快学会了这些招术。这也是教育教学上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这种相互影响的结果往往是,大家都这么做,见怪不怪,无人承担责任。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是教学领域里典型的“从众行为”,是教师缺乏个性的表现。
如果仅仅是这些,那还是情有可原的。但有的教师面对自己的不当教学行为给学生造成的伤害无动于衷,甚至拿“为学生好”做盾牌百般狡辩,则确实令人气愤。每每看到这类报道,我总是想起鲁迅小说《一件小事》中的一句话:“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当我们自叹无奈的时候,当我们自称“为学生好”的时候,我们的袍子下面是不是也躲藏着一个“小”呢?在“为学生好”的名义下,我们是不是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职称、奖金、名誉……当有的教师偷偷向学生泄露考题、当有的教师(学校)公然组织学生作弊、当有的教师(领导)恩威并施逼学生说谎……,我们还能相信这是“为学生好”吗?
想起李镇西老师在《重建教育理想》中的一句话:每当我充满热情的探索一次次在现实的岩石上碰得血肉飞溅时,每当我感到个人的力量的确是那么颤弱那么微不足道时,每当我被一些丑恶的教育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时,我总是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我是不是做到了我可以做到的一切?”
我想,我们每一个教师是不是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做到了我可以做到的一切?” 我们的确有一种无力感:我们无力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体制,我们无法改变升学竞争的激烈程度,我们也无力改变周围同行的行为,然而我们完全可以不罚学生抄试卷,我们完全可以不在午休时去上课,我们完全可以不让学生去做“智商测试” ……
至少,我们可以不拖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