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特点,才能冷静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自暴自弃,也不怨天尤人,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好教师。
三、教师对自己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有清醒的认识。
根据专家研究,教师的基本素质可分为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系统。理性系统可分为智力品质、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三个部分。作为一个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训练,以完善自己的智力品质、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人的智力品质如图所示:
观察力
记忆力 思维力
想象力 注意力
一个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活跃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持久的注意力。
一个教师,还要有合理的知识层次。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有三个层次:核心层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常识层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围层次——相关的自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三个知识层次之间的关系可用图形表示如下:
外围层次
常识层次
核心层次 (是几个圆圈的图示)
教师只有对自身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有科学的认识,才能不断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成为一个知识渊博,业务过硬的好教师。
四、教师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要有清醒的认识。
教师因为工作的特殊性,交际范围往往比较小,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所以,教师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才能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师。
近些年,报刊杂志上披露了许多关于教师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有些案例中教师的行为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教师的心理不健康,甚至变态。据调查,大学生中有40%的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我想,教师有心理问题的应该高于这个比率。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将其纳入到师德建设中来。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个体能适应生存的环境。这种适应可以分为积极的、主动的适应和消极的、被动的适应。人首先要能够被动适应,然后才能主动适应,改造环境,使环境适应人的需要。
作为教师,他首先必须适应学校现有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努力把自己融入到学校当中去,然后才谈得上对学校的设施、条件进行改造,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创设校园文化氛围,使之符合教育发展的方向。
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他必须有广泛的活动兴趣、融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情绪状态、积极进取的精神、稳定的工作热情。
当教师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必须及时地进行调整和治疗。否则,往往会发展为心理变态。教师当中出现得较多的心理疾病是虐待狂和迫害妄想症,表现为经常体罚、报复学生,从而引发一系列教育事故。
教师即便没有出现心理疾病,也应该随时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否则,将会使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病与非病的亚健康状态(也称第三状态),引发师德问题。
教师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的方法有理智、转移、幽默、渲泄、自慰、自控等。
作为学校领导,也应对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做到:
1、发挥同事之间的情绪感染力。尽可能不要让教师把消极的情绪带入学校,对教师的困难和烦恼给予尽可能的帮助;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教师生活。
2、增加教师的积极情绪体验。对教师的要求要合理可行,树立适合当时条件的抱负水平,使工作不至于太难;对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控制,多为教师承担责任,使教师不至于有太大的压力;通过各种公正的、有效的评价、激励手段,让教师多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师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高尚的品格塑造人。
总之,教师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掌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要努力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要积极参加教育教学工作,提高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师德修养,成为合格的人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