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定出《望洞庭》一诗年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媒体设计:投影、录音。
教时安排:二教时
板书设计:
11 古 诗 两 首
峨眉山月歌 望洞庭
峨眉山月半轮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
影入平羌江水流。 潭面无风镜未磨。
夜发清溪向三峡, 遥望洞庭山水色,
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求:
学会古诗《峨眉山月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板书课题,认读“峨”。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的故乡在四川青莲乡,他25离开家乡,长期在各地漫游。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四川时所写的。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文字生动优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3、解题:
①读了课题,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个山名,在四川省境内。请学生说说对峨眉山的了解。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羌”“渝”“君”3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读第一、二行诗,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半轮”: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平羌”:指今天的青衣江。
“流”:流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小结: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移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觉。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发:出发。
清溪、渝州:都是地名。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思:思念。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顺流而下驶向渝州。
4、小结: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对故乡、友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像见到友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友人,心中不免一片怅惘。
4、朗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通过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五、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颂、热爱之情。
3、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练习用钢笔描红。
“君”:注意横的长短。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
学会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峨眉山月歌》。
2、《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洞庭》。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解题:“洞庭”即指洞庭湖。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那年秋天,刘禹锡转任和州,行以洞庭湖,月夜遥望,洞庭山水美妙绝伦。于是,刘禹锡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未”“螺”“磨”这几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① 轻声自由读,说说不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洞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② 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以磨拭的铜镜一样。
③ 指导朗读:语速稍缓,语调平和,读出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的柔美安详。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①指名朗读,思考:这两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②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讨论。
“遥望”:远望。
③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眉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④指导朗读。小结:这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朗读全诗,体会意境。
五、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说一说,再写下来。
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光,那么的柔静、和谐;无风的湖面,只有一点细微的水波,就像一面尚未磨平的铜镜。月色中,这里的山水更绿,山更青;最可爱的是山,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白银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六、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螺”:“幺”共三笔,第一、二笔不能连在一块。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习字任务。
2、见课后习题3、4、5。
授后小结:
学习古诗,自然要由字至词,连词成句,逐步理解,最后达到领悟诗的意境这样的境界。其中不乏联系诗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意,也不乏结合观察插图加深印象,还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达到与作者同思想,共情感。《峨眉山月歌》、《望洞庭》都是写景抒情的诗歌,对于这类诗,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赞美优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