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创造心理学整合的尝试
        ★★★
【字体: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创造心理学整合的尝试
作者:贺军红    资源来源:浙江省桐乡市茅盾中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摘要  本文在指出语文学科的教学现状和时代所要求的创造型人才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中学古诗文教学必须和创造心理学整合。 同时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是两者整合的主阵地。因此,笔者结合自己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和创造心理学整合的实践,论述了古诗文经典篇章是开展整合的物质载体,“以学生为本”是进行整合的理论基础, 并从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在语文课堂上开展整合所需的准备工作和实施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古诗文   创造心理学  以人为本   主体意识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学术日新月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步入,人类社会打开了全新的进取局面,新世纪国力的竞争,将主要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表现为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能力的竞争,这个前提决定了创新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意义,由此,培养创造能力成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焦点。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特别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着力在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创新教育很好地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关于“人本教育”的要求,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开发学生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深受学习者的欢迎。

  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在语文学科古诗文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对创新教育进行了粗浅的探索,越来越感觉到中学古诗文教学应当和创造心理学进行整合。下面笔者从整合的“前提”、“必要条件”和“主阵地”三方面展开阐述。

  一、 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创造心理学整合的前提

  (一)古代诗文经典是进行整合的物质载体

  中华民族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拔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

  可喜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文经典篇章,这对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究民族心理、滋养民族的灵魂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学古诗文教学和创造心理学整合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二)、语文学科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任务

  从1997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就语文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气,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认为“作为普通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教育,不仅要把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视为已任,而且它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心理、培养创造能力上有着特殊的功能和极为广阔的天地。”因此,作为民族文化经典的古诗文教学必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以学生为本——古诗文教学与创造心理学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转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

  今天的中学生每天面对着鲜活的现代社会生活,新的“视听”及“网络”文化充满了他们的生活空间。阿杜、F4、赵薇、网聊是他们课余生活的谈资。由于时代、生活背景的差异,人生阅历以及认识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很难在思想上和古人亲近。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古诗文不用学。面对这样一种景况,我认为首先要转变学生对古典文化的错误认识 。笔者曾对学生说:“古典文化大家不喜欢老师能理解,但我们到底要不要学呢?我们今天先来看看外国人是如何对待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化的。”于是,我让学生回忆超级大国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中国的第一站在哪里?学生马上很兴奋的说:“西安。”然后我又问他们为什么不选广州、上海、深圳等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这时学生若有所思的说:“因为西安是古都。”是的,第一站访问古都意味着克林顿对古典文化的重视。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的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通过这种谈话,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眼中的反叛被严肃而深沉的思考所代替。果然,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对古文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同样如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浓厚的兴趣是学习、创造的泉源和动力,能够激发学生执著地去探索,在探索中,他们的思维才会灵活多变,他们才会去创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

  (二)、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课堂的角色定位来看,教师是导演,是学生的辅助;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语文学习重在体验感悟,必须有学生的听、说、读、写、做的亲身经历,别人替代不了。学生的主角地位不明显,主体活动不活跃,他们的自主经历无从建立,这样的课堂如果依然精彩,那么精彩的只是老师。只要教师垄断课堂,学生就难以进入他们该进入的角色,当然也就难以欣赏到学生们争奇斗艳的青春烂漫。满堂讲不可取,满堂问、满堂演也不可取,因为这是变相的牵着走,对着灌,学生简单被动接受的处境不改变,以学生为本就没有着落。

  时代的发展为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该是“指挥”,与学生共同奏出优美的旋律;教师应该是“配角”,把学生衬托得光彩照人;教师应该是“热线”,让学生永远感到鲜活与新颖;教师应该是“110”,在学生最需要关爱和帮助的时候,及时守候在学生身边;教师应该是“导游”,引导学生探幽发微,欣赏险峰的无限风光;教师应该是“场上队长”,身先士卒,与队友共同拼搏,在比赛结束后,把队友——我们的学生,高高的抛向空中……

  三、 课堂教学是古诗文教学与创造心理学整合的主阵地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为“问题”的“提出”创设条件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在民主、思维自由的环境下,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被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应让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的发展,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要尊重肯定学生。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尽量让学生标新立异。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构建宽松的教学气氛呢?

  实践证明: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一个只单纯鼓励统一、服从、规范和共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造思维存在和生长的。因此,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放弃扮演绝对权威的角色,尽可能减少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和划一的标准,改变我讲你听、我写你记、我决定你服从的师生关系,放弃长者的种种威压,不再求全责备,能容许学生有不完满甚至错误的表现,应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再以牵牛鼻子走的形式百般驾空、抑制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应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应照本宣科,唯教参是尊;教师自己要有创新意识,改变单纯做一个“搬运工”的做法,教师的思维活跃必然促进学生自由大胆的发挥自己想象力;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坚持“双主体”模式,提倡师生共同发问

  创造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和学生进行合作教学,实施“双主体”教学模式,最终达到“师生双赢”的目的。这种模式要求问题的提出者不仅仅是教师,而应该是教师和学生这个双主体。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自己将要提出的问题,而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1、教师提问应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提问方式和内容应改变以往单纯的“是不是”、“对不对”这种简单的、可有可无的提问,而应该是考虑怎样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失街亭》一课,教师在学生初步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街亭失守谁之过?”学生各抒己见,有说责任在马谡的,有说责任在诸葛亮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哭”理解分析,课堂教学容量很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比较全面深刻。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问题,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2、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的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在哈佛大学师生中流行着这么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和思索问题。”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假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的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的问题意识。

  譬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学生针对教材提出了三点疑问:一是项伯私下夜走霸上见张良、刘邦,回去竟“报项王”,替刘邦开脱,难道项羽既不查其动机,也不追问原委,更无半点怀疑?二是沛公是抄小路回霸上的,二十里小路,连走带跑也得一两个小时,那么这一两个小时项王岂能在席间干等刘邦而不追问?张良这一两个小时如何打发?三是刘邦逃宴,借口是“入厕”,而张良“谢项王”的解释,先是“沛公不胜杯圴”,接着又说是“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这是否能自圆其说?

  三点质疑实际上指出了《鸿门宴》的三处漏洞,言之凿凿,切中肯綮。一个中学生如果对课文没有深刻透彻的钻研,没有不迷信权威的批判意识,对作品能有如此深刻的洞察吗?

  (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编演课本剧, 文本和形象融合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适宜编演课本剧的文本。比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鸿门宴》、《邶风·静女》等。下面我们来看我们的演员们为《鸿门宴》编写的一段台词:

  沛公:大哥有几位令郎?

  项伯:只幸有一犬子。

  沛公:那好,小弟正有一女,如蒙不弃,愿与兄长结为秦晋之好,如何?

  项伯:犬子承蒙厚爱 ,真是三生有幸。

  沛公:那太好了,既然如此,我们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了。

  沛公用“秦晋之好”代替“婚姻之约”,说的多么文雅体面,接着又用“一家人不说两家话”顺水推舟切入正题,前后语境的衔接天衣无缝。改编既准确的理解了原文的词语含义,又动态的刻画了人物内心的情态,显示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从中又可以看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2、将多种视听材料引入课堂,引学生“入境”

  在教学中,可适当运用挂图、插图等辅助资料以及幻灯图片、相关录像、朗读录音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通过画面、音响来塑造直观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形象。 比如教《烛之武退秦师》时就可以将战国时秦晋郑的具体的地理位置用挂图来直观的显示;在教《勾践灭吴》时也可以将吴越的地理位置用挂图来表示;《诗经》、《离骚》等就可以在教学时应用朗读录音,让学生对诗词的节奏、韵律、重音等有一个初步的具体可感的印象;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适时播放《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录像片段,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可以将《梁祝》的小提琴协奏曲作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古典乐曲所营造的抒情氛围里,情感得到熏陶,心智得到净化。在图画、动画及音乐等渲染下,生动地再现课文,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如高中第三册第二单元屈原的《离骚》,由于年代相差较大,学生对有些字词难以理解,对作品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情感难以深入体会。根据教学要求,我们编写了MCAI(交互式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融合文字(屈原介绍、作品背景、主要内容、词句解释、疑问解答等)、声音(配乐、朗读)、图像(屈原祠、赛龙舟)、动画(荷花牡丹)等多种技术于一体。让学生使用课件,自学课文,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原有知识水平,有选择地“点击”不理解或未知的内容,进行人机交互协商,由计算机帮助解决教学重难点,教师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指导学生朗读及挖掘古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上。学生不仅在声情并茂的情境中融入了古诗的诗情画意,在潜意识里已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在今后的古诗学习中,他们完全可以自行利用课件或信息的查寻去学习,真正实现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的转变。

  (四)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应重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理解和对话,因此,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古诗文教学的课堂,教学将由单一转向多元,课堂将由封闭变为开放,学生的学习也将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

  古诗文课引入研究性学习,其具体操作模式为:(1)师生共同协商,确定探究的方式和内容。(2)自由阅读,通过翻查工具书,深入理解所学内容。(3)自由组合,自主确定交流的内容和方式。(4)讨论交流,由学生主持人充当教师的角色,引导其他各组学习这一内容,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5)教师点拨,补充学生的缺漏,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偏差,抓出疑问,激活学生思维,适时总结。

  比如在教学《氓》时,我将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出来,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余下的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文,内容上可以加上自己的理解,形式上可以不作过分的讲究,句式可长可短,但最好音韵和谐,或一韵到底,或两句一韵,我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自己单独作为一组。四组学生各选一段,剩下的一段留给自己,师生同堂翻译,当堂完成。待学生基本完成以后,安排学生每四人结成一组相互传阅、讨论、评选,同学们彼此交流和切搓,兴致极高,然后学生推举翻译的比较典型的例文全班交流,课堂气氛十分轻松活跃,时时闪耀着创造的火花。如:

  徐建同学第五段译文为:

  做你老婆许多年,又苦又累从不嫌。睡得晚来起得早,无时无刻不操劳。你的欲望渐得逞,对我无情又专横。兄弟姐妹不知情,笑我当初缺脑筋。静下心来细思考,独自伤心把泪掉。

  沈洵同学的第六段译文为:

  本想和你白头偕老,如此必会怨恨气恼。淇水再宽岸能看到,洼地再大边能找着。我们从前一起欢聚,嘻嘻哈哈欢欢笑笑。本以为海誓山盟有个依靠,不料以家花不闻野花乱找。你见异思迁不念旧好,我下定决心和你拉倒!

  学生的翻译如此精彩,这不得不让我刮目相看,相信学生、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师控制课堂的旧霸主地位被颠覆了,学生由过去的听众甚至看客的角色一跃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不再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剥夺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取而代之是学生对语言的真切触摸和实践。更为可喜的是,在这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创造欲被激发,在心灵深处产生了亲近《诗经》的欲望,参与阅读的热情浓厚了。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

  综上所述,中学古诗文教学与创造心理学的整合势在必行。我们感觉到,语文教师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才能真正地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具有生命力;我们也同样感觉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但是我们同样相信,只要通过有意识的学习,并不断地结合实践,必将找到一条适应当前形式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肯定会有所发现和不断创造。

  主要参考资料:

  1、周昌忠,《创造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5

  2、宁冠群:《鸿门宴》单元教法探新与思考  《语文学习》2002、1

  3、赵明:关键在于构建一套新的教育理念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1-2

  4、钱梦龙: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 《语文学习》 2002、3

  5 熊兆武: 语文创造思维心理学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7

  6、林崇德 沈德立 主编 俞国良 著: 创造力心理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11

  7、全国中语会: 叶圣陶 吕叔湘 张志公 语文教育论文选 开明出版社1995.9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