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古诗两首(苏版7册)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16:4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6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定出《望洞庭》一诗年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媒体设计:投影、录音。

教时安排:二教时

板书设计:

11  古 诗 两 首

                峨眉山月歌              望洞庭

峨眉山月半轮秋,      湖光秋月两相和,

影入平羌江水流。      潭面无风镜未磨。

夜发清溪向三峡,      遥望洞庭山水色,

思君不见下渝州。      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求:

    学会古诗《峨眉山月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板书课题,认读“峨”。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的故乡在四川青莲乡,他25离开家乡,长期在各地漫游。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四川时所写的。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文字生动优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3、解题:

    ①读了课题,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个山名,在四川省境内。请学生说说对峨眉山的了解。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羌”“渝”“君”3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    读第一、二行诗,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半轮”: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平羌”:指今天的青衣江。

“流”:流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小结: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移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觉。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发:出发。

清溪、渝州:都是地名。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思:思念。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顺流而下驶向渝州。

    4、小结: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对故乡、友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到月亮,就像见到友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友人,心中不免一片怅惘。

    4、朗读全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这首诗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通过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五、诵读诗文,进一步体会感情。

    1、找出每行诗中应读重音或轻音的字。

    2、要求读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颂、热爱之情。

    3、练习背诵。

    六、指导书写生字,练习用钢笔描红。

    “君”:注意横的长短。

    七、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

    学会古诗《望洞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峨眉山月歌》。

    2、《峨眉山月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洞庭》。

1、    板书课题,齐读。

2、    解题:“洞庭”即指洞庭湖。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首诗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那年秋天,刘禹锡转任和州,行以洞庭湖,月夜遥望,洞庭山水美妙绝伦。于是,刘禹锡写下了这首《望洞庭》。

    三、初读诗句,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未”“螺”“磨”这几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轻声自由读,说说不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洞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

   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以磨拭的铜镜一样。

   指导朗读:语速稍缓,语调平和,读出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的柔美安详。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①指名朗读,思考:这两行写诗人看到了什么?

②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讨论。

“遥望”:远望。

③对照画面说说这两行诗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眉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④指导朗读。小结:这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令人神往。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了一种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朗读全诗,体会意境。

五、想象《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说一说,再写下来。

秋夜,月光如水,水映月光,那么的柔静、和谐;无风的湖面,只有一点细微的水波,就像一面尚未磨平的铜镜。月色中,这里的山水更绿,山更青;最可爱的是山,远远望去,就像一只白银盘里,放着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

六、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螺”:“幺”共三笔,第一、二笔不能连在一块。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习字任务。

    2、见课后习题3、4、5。

 

授后小结:

  学习古诗,自然要由字至词,连词成句,逐步理解,最后达到领悟诗的意境这样的境界。其中不乏联系诗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理解诗意,也不乏结合观察插图加深印象,还应让学生设身处地,展开想象,达到与作者同思想,共情感。《峨眉山月歌》、《望洞庭》都是写景抒情的诗歌,对于这类诗,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赞美优美的景色。

  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时候,常常见有些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一抄了事,这是违背素质教育要求的。但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自有其解释的“理由”:考试不会被扣分。这在当前“应试教育”还存在相当市场的情况下,想根除它也非易事,因为诗文常常是考试的内容之一,或默写古诗,或解释诗意,教师教学古诗,自然要考虑“应试”的问题。是否可以尝试这样的做法:课堂教学古诗时,放手让学生在逐字逐词理解的基础上,把每句诗的诗意连起来,最后理解全诗内容。课堂上做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相信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语言解释诗意,考试时也不至于被扣分(即使被扣,也不会扣多少);而对少数后进学生,可统一答案(必要时可强制这部分学生死记硬背),以此应付考试。这样,于“应试教育”的夹缝中自然还能“游刃有余”,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又不会影响考试成绩,两不耽误,何乐不为。也许,这种想法行不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