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 会摇尾巴的狼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提出质疑。
齐读课题,通过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狼会摇尾巴吗?为什么要摇尾巴?狼在什么情况下摇尾巴?狼摇尾巴的目的是什么?)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1.引导学生按照读课文,画生字,查字典,选字义的步骤自学生字。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按要求填写表格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纠正读音。
“陷”:应读“xi4n”,不要读成“xu4n”
“模样”的“模”应读“m*”,不要读成“m$”。
“驯”:应读“x)n”,不要读成“x*n”。
“露出”的“露”应读“l)”,不要读成“l^u”。
“收拾”的“拾”在文中读“ shi”。
3.识记字形。
“狡”:左右结构,右边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劲”:左右结构,左边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
“凶”:第二笔是“点”,不要写成“捺”。
“善”:上中下结构,上边是“羊”,中间是“ ”,下面是“口”。
“猾”:左右结构,左边是“犭”旁,右边是“骨”字,上半部第三笔是“横折”。
“狠”: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4.教学中可采取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巩固练习。
特( ) 性( ) 骗( )
待( ) 姓( ) 偏( )
狡( ) 猾( ) 狠( )
郊( ) 滑( ) 很( )
四、理解词语
1.查字或词典,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词语。
狡猾:“狡”是狡猾,诡诈的意思。“狡猾”在课文中形容不老实,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轻蔑:“蔑”在这里是小的意思,“轻蔑”在文中指老山羊识破了狼的诡计,轻视,瞧不起它。
的的确确:的确,完全确实的意思。在本课指狼着急了,赶忙说自己是真正的狗,没有一点假。
花言巧语:虚假、动听、用于骗人的话。
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拿不定主意。“毫不犹豫”是一点儿也不迟疑的意思。本文是指狼说自己在救小鸡时,丝毫没有迟缓,一下子就拿定了主意。
2.比较词义,理解词语。
“善良”与“驯良”都含有好、善良的意思。不同点:“善良”是形容心地好、纯洁正直的意思,“驯良”还带有非常听从主人使唤的意思。
3.注意多义词的用法。
“收拾”是多义词,常指整理、收藏的意思。在“猎人会来收拾你的。”一句中,“收拾”带有惩罚的意思,指猎人会来把狼杀掉。
五、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文中主要讲的是一只掉进陷阱里的狼,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让老山羊救它。老山羊从它的花言巧语和硬尾巴上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没有受它的骗。
六、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读三遍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生入境
(师手拿招生简章)走入教室,主动向同学们问好!
同学们好!(老师好!)
今天我是娃娃剧团的团长,我们剧团想排演童话剧《会摇尾巴的狼》,需要多名小演员,欢迎同学们报名。(教师边说边把“通知”贴上)。
二、粗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同学们愿意当演员吗?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出声快速读一遍课文,看一看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狼掉进陷阱里,爬不上来,想装成狗让老山羊救它,结果老山羊识破了它的阴谋,没有上它的当。
板书:狼 羊
三、细读课文,领悟寓意。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剧情,下面让我们默读课文熟悉一下台词,想一想狼和老山羊见面后是怎么说的?老山羊又是怎么回答的?可以用一两个词在句子边上写一写。
1.学生边默读边划,边批注,老师巡视。
师:同学们已标画完了,那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呢?
2.学生自己出声连续。
3.你们体会得真好,下面让我们俩人一组分角色排练一下(一个同学当狼,一个同学当羊)。
4.下面四个人一组(狼、羊、旁白、评委),再练一遍。
师:你们排练得真认真,能把你们排练的结果汇报给大家吗?
5.汇报。
(1)下面我们先来表演狼第一次装狗的内容,请一组同学上来汇报,大家看一看他们把狼和羊的什么表演出来了,一会儿大家评。
生:我们“怎么爬也爬不上来。”听出狼想出了许多办法,结果还是无济于事,因此,它很[着急]。
师:XX同学评得好,特别是“无济于事”这个词用得恰当。
生:老师,我用一个词来给他补充,此时,狼是无可奈何。
师:嗯,“无可奈何”这个词也用得很好,道出了狼无计可施的现状。下面同学们就像这两个同学那样评。
生:我从“连忙”、“友情”这两个词中听出,狼听到一点动静,就连忙呼救,唯恐错过了救命稻草。它说“为了我们的友情”是在跟老山羊套近乎,想让老山羊救它上来,这也说明了它非常狡猾。
生:我从老山羊的话中“为什么”一词中体会出,老山羊心里有些[怀疑]。
师:刚才同学们从第一组同学的汇报表演中体会出那么多文中没有写出来的内容,而且在评的过程中,还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一些好词、好句。老师真为你们会学习而感到欣慰。
板书:着急 怀疑
(2)下面我们看狼是怎样第二次装狗的呢?请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汇报。一会儿大家评。
生:我从“装出”一词中体会到:狼见老山羊很厚道,听到招呼就停下来,于是,它想进一步伪装自己,[欺骗]老山羊。
生:我从“我,你不认识了吗?”体会出狼在跟老山羊拉近距离,拉近关系。然后从“毫不犹豫地跳了下来”说明了自己勇敢、善良,从而骗取老山羊对它的同情与信任。
生:我从“老山羊看了几眼”体会到老山羊很善于观察、思考,因此,它[识破]了狼的诡计。板:欺骗 识破
(3)好,同学们理解挺到位的。下面我们接着看狼第三次装狗,请一组同学分角色朗读。
生:我从“狼连忙闭着眼睛”看出它非常[狡猾],它怕老山羊看出它眼露凶光,于是急忙掩饰自己,不仅如此,它还用花言巧语来迷惑老山羊,引诱老山羊上它的圈套——“伸下一条腿。”
生:我从老山羊的话中体会到,由于老山羊善于观察、思考,警惕性高,所以不上狼的当。
板书:狡猾 不上当
(4)刚才同学们的表演汇报和大家的评议都很精彩,下面我们请两组同学把狼第四、五次装狗分别进行朗读汇报,然后我们把两次连着评下来。
生:我从狼说自己的的确确是狗以及它摇尾巴的动作看出:狼更加着急了,因为它的一招又一招的骗术,一次又一次地被老山羊识破、戳穿,于是,它看垂死挣扎不行,就狗急跳墙、凶相毕露。
生:我从这部分内容中体会到老山羊经验非常丰富。它看狼摆的那几下尾巴,心里就全明白了,因为它知道狗的尾巴是灵活而柔软的,摆动起来是轻松自如的,而狼的尾巴是硬而下垂的,因此,它是使劲摆动,结果还带起许多尘土。
师:那么,你们佩服老山羊吗?佩服它什么呢?
(佩服它善于观察,勤于动脑,经验丰富,警惕性高。)
师:好,你们刚才不仅表演得出色,评议的水平也非常高,那么,你们能不能把狼由狡猾到凶恶,羊由怀疑到不上当的变化读出来呢?
下面自己练一练。
四、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师:各位小演员,我们第一阶段排练结束了,现在进入第二阶段排练。假如现在你们都演羊,当你遇到这样的情景,你会想些什么呢?
(是小鸡还是小鸭,我去看看。这不是小鸭的声音,可能是一只野兽,过去看看到底是谁。……)
师:老山羊来到陷阱边。当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你又会想些什么呢?
(这肯定不是狗,像狼,因为它摇得那么费劲,那么慢,脸色也不对。)
(狼的尾巴是硬的,向下垂的,在底下摇,而狗的尾巴是卷起来的,摇起来是软的。)
(狗是跟着猎人的,狗掉下去,猎人肯定会知道。)
师:唉呀,大家的想象真不错,下面我们就进行最后一次排练,请你们加上想象呀、神态呀、动作呀……好,两人一组练一练。
五、汇报演出现在开始。
请二、三组分别上台表演。
六、总结、发奖。
你们表演得真好,娃娃剧团录取你们了,我代表娃娃剧团的全体成员向你们表示祝贺。
附:板书设计
会摇尾巴的狼
狼 羊
着急 怀疑
欺骗 识破
狡猾 不上当
寓言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还选编了古今中外的许多寓言。
什么叫寓言?“寓”,是寄寓、寄托的意思。“言”,就是话。作者把自己要说的活,要宣传的道理,寄托在虚构的故事里,使读者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作品就叫寓言。
寓言内容简短、题材广泛,有生动的形象,适合儿童阅读。又由于它对人们的教育和批评,不是正面斥责,而是把教育寓于故事之中,这种方式容易被儿童接受。此外,它讲的大多是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故事,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说着人的话,做人的事,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而且它的语言生动,对于发展儿童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很有帮助,所以常被选作教材或供学生课外阅读。当然,这是指寓意比较浅显的寓言来说的。
由于寓言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
在各种文体的教学里,都要引导学生感受形象。为什么在这里要强调这个问题呢?这是因为:一般人都认为寓言的价值在于它的寓意,因此在教学的时候不怎么重视引导学生想象形象,而往往只把寓言的形象简单地当作寓意的比喻来告诉学生,把分析形象的目的只看作为了最后可以说“这个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如果只是这样来对待寓言的形象,学生就只能获得几条抽象的教训,不能真正领会寓言的寓意。寓言的寓意是包涵在它的生动的鲜明的艺术形象里的,只有当学生具体而完整地感受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所以寓言的教学,不但不要削弱或减少学生对于形象的感受,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方法加深学生对形象的感受。
由于寓言的艺术形象有它自己的特点,所以在引导学生感受寓言的形象的时候,必须紧紧抓住寓言形象自身的特点。在引导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领会寓言里形象的语言。和其他的文体一样,寓言的形象也是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的。例如《狼和小羊》,写狡猾凶残的狼多次找借口要吃小羊,当狼理屈词穷之后,“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往小羊身上扑去”。这就使狼的神态、动作跃然纸上,把狼那种强词夺理的劲儿表露无遗。教学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挑出这些形象的词语,并想象它所描绘的形象,说明它的作用,这是一般的领会形象的方法。
2.抓住寓言中精辟的语言。寓言中的警句含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农夫和蛇》,最后农夫说的话:“蛇是害人的东西,我不该怜惜它。”这是这篇寓言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帮助学生了解这些警句的含义。也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寓言的中心思想。在教学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寓言的警句呢?应该在学生对寓言获得了具体而完整的印象之后进行。方式最好不由教师来解释这些警句的含义,而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谈出警句的含义。如《自相矛盾》最后写道:“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可以问学生:“你们说会怎么样,”结果必然会与楚国人宣传的相反,不是盾不坚固,就是矛不锐利。还可以换一种问法:“为什么那个楚国人回答不出来?”因为他的谎话全被揭穿了。”经过启发,学生对寓言的警句就会体会得更深刻些。
3.抓住寓言单纯生动的情节。寓言总是通过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应该引导学生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进行想象。例如《狼和小羊》,可以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想象:故事发生的地点(小溪边),故事的开端(狼非常想吃小羊),故事的发展(狼两次找借口要吃小羊,被小羊婉言戳穿),故事的结果(狼露出真面目扑向小羊)。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寓言故事形成完整而清晰的印象,对狼的凶残狡猾和小羊的善良形象认识得更为深刻。
4.抓住寓言适于表情朗读的特点。表情朗读,可以增强形象的鲜明性,但寓言不象诗歌那样富于音乐性,也不象童话那样有比复较杂的情节,而是一个很有情趣的小故事,所以朗读寓言应该用日常讲故事的口吻,要求语调轻松、幽默而带讽刺意味。按角色朗读,是朗读寓言的最好方法。但应该放在学生已分析完全文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各种人物的语言特点,如狼的蛮横,小羊的善良等等。这样能加强儿童对形象的理解。但要防止学生朗读时装腔作势以至影响寓言的教育效果。
此外,教用拟人方法写的寓言时,必须让学山感到这是真实的故事而不是作者假想出来的比喻,从而获得真实的强烈的感受。寓言故事中很多是虚构的,但它的题材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有的教师往往顾虑这会造成学生对现实的曲解,因此在分析寓言的形象时,往往对学生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这不过是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而编出来的。” 实际证明,这样恰恰会限制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削弱故事的吸引力。儿童是富于幻想的,一根竹棍,一条板凳,丝毫不引起成年人的兴趣,却可以在儿童的幻想里展开无限丰富的世界。他们可以把竹棍当做竹马,把木凳当木马,并且由此产生哥哥骑竹马和弟弟骑木马比赛的故事。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板凳不能走路,更不能像马那样跑吗?
总之,引导学生想象形象,这个工作是教寓言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寓言教育意义必须从领会形象之中去获得。
第二,要注意帮助学生揭示寓言的寓意。
学生光感受寓言的形象,了解了寓言的中心意思还不够,还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去揭示寓言的寓意。寓言的寓意和寓言的中心意思不是一回事。我们知道,寓言的形象是以比喻的形态出现的,寓言中所讽刺、批评的真正对象,不在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人或者现象。寓言的中心意思还是停留在寓言本身,而寓言的寓意却是指向现实社会。例如《南辕北辙》,中心意思是说某人要去南方的楚国,却往北走,结果是越走离楚国越远。它的寓意是人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即使条件很好也达不到目的。因此,揭示寓意的过程也就是把寓言的形象指向现实生活的过程。寓言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它所要说明的是现实中的某种现象。对寓言的寓意体会深刻,就在于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众多的类似的现象。能否做到这一点,这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分不开。所以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重要步骤之一,是了解学生的生活中能否找出类似的例子。一般的说,教材里入选的寓言,是学生在生活中能感知和体会到的人和事。所以只要学生真正领会了寓言的形象,在他们的生活中又确实碰到过那样的事情,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例如《亡羊补牢》,这个寓言通过修羊圈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办错事,只要虚心听取别人的劝告,认真改正还不晚。寓言本身没有点明这一点,只是记叙亡羊补牢的过程。学生可能一下子说不出来。教师可启发学生:“丢羊的人认识到现在把羊圈修好还不晚之后,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他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接着可以再问:“一个人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后,应该怎么办呢,”这样,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把寓言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体会出这篇寓言的寓意。又如《刻舟求剑》这篇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小学低年级儿童较难领会。有的老师从低年级儿童思维特点出发,特别绘制了一幅大挂图:江面上有可以移动的船只,还绘制了一把剑的模型。在行舟过程中,剑掉到江底,然后,船只继续往前移动,直到靠码头后,丢剑的人才从刻舟的地方跳下去捞剑,当然是捞不到的。教师为了突出刻舟人对变化的情况熟视无睹,特挑选了课文中“一点儿不着急”、“慢腾腾地”、“不慌不忙地”等描写刻舟人心理状态的词汇,让学生着重领会,并着重引导学生认识“刻”与“求”二字的含义,使学生懂得这是讽刺那种用不变的眼光看变化的事物的人,从而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的寓意。但是,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还很少,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不能深入地去体会,因而对许多寓言还不能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时,就需要教师把寓意直接告诉学生。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讲述某些寓意不大明显或难以领会的寓言,甚至可以不必揭示它的寓意,只分析它的实在内容,了解寓意的主要意思,能评定人物的好坏、行为的是否正确就可以了。因为一篇生动的寓言就象一个奇妙的故事一样,保留在学生的记忆里,随着儿童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长,他们会把获得的印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重新认识学过的寓言的教育意义。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法》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则寓言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附寓言故事一则。)
除了老师提供的寓言故事外,你们还可以从寓言故事书中,选择自己喜爱的或针对班里问题,有一定说服力,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进行排练,然后利用班队会时间表演给同学们看。表演后可以请同学(或有问题的同学)说说感受,也可以写写观后感。
附:
老虎上当
——选自《聪明故事》
一天,一只狐狸在树林里寻找食物,不小心掉进一个坑里,他害怕从此再也出不去了,说不定要死在坑里。后来狐狸听到上面有脚步声,像是有人在附近走动,狐狸立即想了一条诡计,便大声地喊道:“是谁在上面?”
“是我——老虎。”
“你上哪儿去,我的朋友?”狐狸急切地问道。
“我正在寻找东西吃哩”老虎回答说,“你在下面干什么呀?”
狐狸装着吃惊的模样说:“怎么?你还没听说那不幸的消息吗?许多人讲,明天天空将要塌下来。”
“这是太可怕啦!”老虎惊恐万状地回答道:“我还没听说过呢,你认为天真的会塌下来吗?
“那还用说,”狐狸答道,“我藏在坑里就是为了这个。当天空塌下来的时候,我藏在这里,就不至于被压死,你是我多年的好朋友啦,我不忍心看到你被压死,所以才告诉你这件事。”
“谢谢你,你真够交情,”老虎感激地说,“能不能让我也到坑里来,和你待在一块儿?”
“噢,随你的便,我反正都无所谓,”狐狸说;“如果你想下来,请便吧。”
这样,老虎便跳进了坑里。他们交谈了一会儿,狐狸便开始给老虎呵痒。老虎不爱打闹,又非常怕痒,可狐狸却没完没了,他不停地给老虎呵痒。老虎忍无可忍地吼了一声:“别再闹了,不然我就要把你扔到坑外面去,让天塌下来压死你。”
可是狐狸根本不理睬,反而越演越烈,最后老虎真的发火了。他说:“让天塌下来压死你,我才高兴呢。”说完,便把狐狸抛出坑外。
狐狸正求之不得,高兴得不得了。他的阴谋得逞了。到了坑外拔腿就跑,把愚蠢的老虎留在坑里了。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组词。 良( ) 善( ) 救( ) 性( ) 粮( ) 扇( ) 球( ) 姓( ) 狡( ) 伸( ) 骗( ) 滑( ) 咬( ) 身( ) 遍( ) 猾( ) 劲( ) 恶( ) 狠( ) 拾( ) 尽( ) 严( ) 很( ) 给( ) 三、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陷阱 1、掉进;( )2、凹进;( )3、设计害人;( )4、攻破。( ) 善良 1、善良,慈善;( )2、善行,善事;( )3、良好。( ) 性情 1、性格;( )2、性别。( ) 凶恶 1、不幸的;( )2、年成很坏;( )3、凶恶。( ) 收拾 1、收拾;( )2、数目。( ) 四、把下面的词和它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友情 和顺善良。 驯良 朋友间的交情。 善良 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狡猾 心地好;纯洁正直。 轻蔑 的确,完全确实。 的的确确 轻视,瞧不起。 花言巧语 一点儿也不迟疑,非常果断。 毫不犹豫 用虚假,动听的话骗人。 五、造句 1.毫不犹豫 —— 2.的的确确 —— 答案: 一、善良、性情、得救、狡猾、使劲、凶恶、收拾、骗人、答谢、尘土、花言巧语、的的确确、毫不犹豫、陷阱 二、 良(善良) 善(和善) 救(抢救) 性(性格) 粮(粮食) 扇(电扇) 球(足球) 姓(姓名) 狡(狡猾) 伸(伸展) 骗(骗术) 滑(滑梯) 咬(咬牙) 身(健身) 遍(遍及) 猾(狡猾) 劲(使劲) 恶(恶劣) 狠(狠毒) 拾(拾金不昧) 尽(尽力) 严(严格) 很(很快) 给(赠给) 三、3 1 1 3 1 四、 五、 1.毫不犹豫 —— 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老师交给她的工作。 2.的的确确 —— 这张画的的确确是我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