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蜗牛》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亲近感。
2.通过观察蜗牛使孩子们体验到原来认为熟悉的事物,其实我们并不是真正的了解,意识到科学观察可以使我们知道更多的东西。
3.进一步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来观察事物,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培养学生用观察工具(放大镜)观察物体细小部分的能力。
5.知道蜗牛的身体结构、运动方式,了解蜗牛喜欢的食物。
6.学会表达交流自己观察的情况,学习如何整理事实。
教学重点
1.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观察蜗牛,获得新的发现。
2.通过对观察现象的交流,整理观察事实,形成观察结论。
教学难点
1. 对蜗牛细小部分的观察。
2.整理观察现象。
教学准备
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以下材料和工具:
蜗牛、放大镜、记录卡、笔、尺子、线、抹布、放蜗牛的杯子、供蜗牛选择的食物(面包屑、菜叶及杆、树叶、姜、大葱、肉泥)
教学过程设计
1.了解已有知识和经验
(1)上节课我们一起寻访了蜗牛,看着同学们专注的样子,我就知道同学们一定发现了蜗牛的许多秘密,是不是这样的?
(2)你都知道了蜗牛的哪些事情呢?
(3)你还想知道蜗牛的哪些事情?
2. 研讨观察探究方法
(1)应该怎样才能知道蜗牛的许多事情?
学生回忆已知的观察方法,讨论观察蜗牛的方法。
我们在学习植物时用了一些观察方法,用这些观察方法观察了大树和树叶,谁来说说是怎样进行观察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观察要细心,要有目的,要按一定的顺序,要动用多种感官,要做观察记录,可以借助仪器等。
(2)用观察记录卡指导学生观察蜗牛
教师介绍观察记录卡,并告诉学生要借助观察记录卡来观察,要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观察记录卡上。
"蜗牛"观察记录卡
班级: 小组: 填卡人:
观察项目 我观察到的
蜗牛的身体 可以看到蜗牛的
蜗牛的运动 蜗牛爬的样子
蜗牛用什么爬
蜗牛能在什么上爬
蜗牛吃食物 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蜗牛用哪儿吃食物
其他 我还观察到的现象
我的问题 在观察中我提出的问题
(3)安排分组合作观察的要求
每个桌上都准备了实验材料,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记录卡上。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新发现最多?哪一组记录卡上填的最多?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观察,小组内的四个成员要有分工,有合作,小组长做统一安排。
3.学生合作,观察探究
学生观察蜗牛的身体、蜗牛的运动、蜗牛吃食物,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教师巡视辅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4.相互交流,整理事实
(1)了解学生观察记录卡上记录的情况。学生将观察记录卡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2)讨论怎样交流才能使同学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观察发现?逐项交流蜗牛的身体、蜗牛的吃食、蜗牛的运动以及其他情况。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帮助整理。在学生交流期间,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并利用课件配合讲解有关难度较大的内容(如身体的构造等);对学生有的发现,教师要让学生 充分展示,让全班学生共享这些新的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做出指导,引导学生整理知识。
5.选定问题,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选择延伸方向。如:蜗牛是一个小动物,它要不要呼吸、繁殖后代?它是怎样进行呼吸的?怎样繁殖后代的?蜗牛有多少种?蜗牛的亲戚有哪些?蜗牛有哪些用途?你还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象蜗牛壳一样有螺旋吗?同学们都知道蜗牛爬得很慢,那么它究竟爬得有多慢呢?能不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等等,鼓励学生进行观察和研究。
平时我们自认为很常见、很熟悉的事物,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它。今后同学们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认真观察、努力发现平常事物中的不寻常的地方,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小学 武立华 廖作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