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式”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发表式”作文教学旨在“开发潜能、张扬个性”,保护热情。
教师在学生明确习作的目的要求之后,让学生交流写作的材料。这便是“发表式”作文教学中的第一级发表。首先引导了学生从心灵的体验出发,真实地再现生活的体验,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面对平凡的生活,找寻自己写作的素材,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激发学生自己心灵体验,使写作纳入个性生命存在和发展的心理及生理要求,即宣泄和倾吐的要求。诚如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的:“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蓄达到比较丰满的程度,在老师的恰当点拨和某种灵验的诱发下写成的文章,必然神气十足、情韵丰满、激荡人心。
如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题,教师在简短的提示后,给学生以自由的空间,有的互相交流,有的握笔凝思,有的动起笔头……5分钟以后,要求同学发言,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将学生所述题材及构思作简要板书,题材涉及到了家庭、学习、交往、环保、加入WTO等方方面面,班级气氛异常活跃。第二节课,学生激情勃发,96%的学生都完成了,其中感情真挚、构思精巧的佳作几乎占了一半。有两个学生还向报社投了稿。
二、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的发展
初中生生活空间狭小、阅读面狭窄和考虑问题浅显,造成了许多学生缺乏写作材料,有时绞尽脑汁,硬是编造一些陈旧的故事,有时一个故事在几篇文章中反复使用。“发表式”作文教学鼓励学生针对某个题目,展开丰富的联系和想像,并在同学间广泛交流,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向广度发展。
作文的第一级发表,即让学生交流写作的材料;二级发表,即学生阅读推荐佳作,在班上阅读交流,再形成手抄报。这两个过程中,学生品评优缺点,形成意见,从写作主题的确立、材料的选择、词语的选用、章法的构思等方面,相互交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看问题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能力都在作文过程中得到提高。
三、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
“发表式”作文教学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训练,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想法,获得口语训练;学生认真地听,积极地思考,获得听力训练;为了能发表看法,学生的积极性得以调动,促进他们去阅读更多的书籍,积累丰富的材料,这又加强了阅读训练;区教研室办的《作文快报》张贴以后,又促进学生及时地将自己的文章与人家的文章作对照,撷取人家写作的精华,提高写作水平。这样听、说、读、写的过程,就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的过程。
四、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发表式”作文教学体现满足个性显示需求的原则。此模式共有四级发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的发言是公平、踊跃的,手抄报的第二级发表保证了每人至少有一次机会,优秀作文在《作文快报》上的第三级发表,以及在各出版物上的第四级发表,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学生从厌恶作文到喜爱作文,喜爱上语文课,每次作文都出现一批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