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美和韵 激活课堂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不仅是爱的事业,更是情美相融的事业。培养学生的人文性和审美的观察力、感受力,是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所在。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情、美这个特征,以情为先导,用美来和韵,语文课堂就会走向教学的艺术化。
【关键词】 爱 情 美
“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了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每次走进课堂,看到那一双双稚气、天真、渴求的眼神时,我顿感肩上有如千钧之重。语文教学仿若精神考古之旅,它一端牵着远古,一端指向未来,而中间,就是我们牵领着学生跋涉的足迹。学生的青春只有一次,弥足珍贵。我该怎样才能烛照学生生命发展的时空呢?为此,我不断地追寻着、探索着。
一 爱的力量
爱能创造一切,化不可能为可能。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时间,曾收集了9万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保罗韦地博士概括出作为好老师的12种素质。
1. 友善的态度。“他必须喜欢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
2. 尊重课堂内的每一个人。“老师应对我们有礼貌。我们也是人。”
3. 耐心。“老师,请您耐心地听听我所提出的问题。在您听来也许可笑,但只要您肯听我,我才能向您学习听人。”
……
保罗韦地博士把“友善的态度”放在了第一位,即是善待学生,用心爱学生放在了第一位。教育需要爱,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精辟地论述了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先决条件。
(一)以心教心
有爱的地方总是光明的、欢欣的,它给人带来活动和创造,没有爱的地方,视野是黑暗的,生命也是枯萎的。爱,是每一位学生希望得到的甘霖雨露。如果教师用殷殷的情爱去构建学生的发展平台,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将收到神奇的教育功能。学生透过教师的关怀,能寻到自身的闪光点,看到自身的价值,进而产生向上的力量,自励创造,勇敢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经常对我倾诉他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也常和我交流人生的看法。可谁也想不到“我的生命是由黑白两种颜色组成的,黑是我的打架生活,白是我逗别人开心的日子”曾是他的自豪。面对着作文中透露出的信息,我知道这样的孩子推一下,会掉进悬崖;拉一把,就可能获得新生。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多方面地了解这个学生。他又一次打架了,我了解到打架的原因是他和同学开玩笑,喊同学的绰号。于是,我和他有了一次对话。对话从一个故事开始:
“有一个父亲很爱很爱他的女儿,他认为他的女儿是上天赐给他的最好的礼物。虽然他很穷,但他和他的女儿一起度过了很多很快乐的日子。可有一天,他的女儿病了,得了很严重的病,需要一大笔医疗费。家里一贫如洗,父亲为了挽救自己的女儿,铤而走险,被抓了。此时,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决这位父亲?”
学生眼睛扑闪着,“视死如归”的表情消失了。过了好一会,他才慢慢地说出了他的答案:“父亲很善良,可他的行为犯了法,还是要受惩罚的。”我因势利导,用一种和善的语气指出他这次行为的不当之处。他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我的指正。离开我的办公室之前,他轻声地问我:“老师,小女孩的病会好吗?”
我微笑着回答:“会的。小女孩知道有很多人爱她,如果她知道还有你这么善良的男生关心她,她会好得更快的。”
霎时,学生的眼泪夺眶而出。
从那以后,这位学生成了语文课上发言的积极分子,作文中表现阳光的一面也越来越多了。所以,微笑着欣赏自己的学生,用心聆听生命的心声,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爱心浇铸心灵,学生可以通过老师丰富生命的内涵,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体现价值。
(二)用情唤情
文章情铸成,尤其是文情并茂的课文。情或溢于言表,或在字里行间潜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须循“情”这条线索,察文章的意,体会作者的情,感悟生活,体验世态万象,并适时地点拨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及自身修养和锻造。高屋建瓴地实现语文教学中授知与育人的双重目标。
“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炊烟下农家夫妇的笑脸在眼前晃动,作者心中感受的一抹温情在胸间荡漾,适时地播放《爱的奉献》,营造出爱的课堂,爱的氛围,爱的情境,从而调动了学生内在的情感,激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此时教师再点拨,引发学生对当今社会人与人相处的关系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情感体验,理性思考,学生不仅体会了文中作者的感情,而且将思维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社会、生活。这必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和思考。以文寻情、以情传道、以道育人的目的不显山不露水的达到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思乡的力作,在匀称的建筑美和富有韵律的音乐美的表达下,诗人个人的悲欢和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的个人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在情感的召唤下,结合香港、澳门回归的情景及当今的形势,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游子的酸楚难鸣之情,激发他们渴望、欢迎祖国大统一的爱国之情。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浸透了作者的感情,每一篇都是需要用情去解读的。所以教师应把握教材的特点,在教学中传之以情,并善于以情激情,深入学生的情感世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他们学得感动,学有难忘的收获。
二 美的韵律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到处有美,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材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中的审美客体。它虽没有跳动的音符、美丽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绚丽的雕刻材料,但是它有结构规范、音韵铿锵、错落有致的优美的文字,有许多栩栩如生的美好的文学形象,有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不少造福人类的科学知识,催人奋发的人生真理。语文教学活动就实质来说,应该是一个师生共同的审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以情为先导,带领学生畅游在美的世界里,拾贝探宝、采矿炼丹、摄英咀华,寻美怡情,“润物细无声”地完成育人目标。
(一) 师生关系的和谐美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因而现代课堂教学应该建立在以爱为先导,确立师生平等观念的基础上。世界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当教师把一个学生认识到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志向、自己智慧和性格的人的时候……才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知心才能教心”,对学生满腔的爱才能引来学生满腔的爱。爱的心灵,爱的课堂,这从根本上奠定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学生才会敞开心扉,敢于质疑,勇于发言,表达个人独特见解。在真诚、尊重,沟通的环境里获得求知的快慰和思想感情的陶冶。
(二) 教师语言的和谐美。
特级教师余映潮这样说:“教师在课堂上应这样说话:语言诗化,情感优化内容深化,交流平等化。”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富有感情色彩,并且要有美感。因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语)对待不同的内容,不同情调的课文,教师应该仔细揣摩语言的表达,把灵感和思想融合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溢于言表”,或含情脉脉,或激情澎湃,或委婉含蓄,或直抒胸臆,使之入学生的耳、脑、心灵。这样的语言往往能超越时空。在学生心中经久不衰地弹奏。
如教《种一片太阳花》,分析文章结构时,我想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毫无新意,只是刻板地进行文字组合,碰不到学生的兴奋点。我马上自我否定了。要让学生走进花的世界,和花进行对话,领悟花的精神,可该怎么才能做到呢?责怪自己蠢笨之时,脑中突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让学生直接和花交流、对话呢?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语言:一片太阳花给人们带了生机和希望,也给人们许多哲理的启示。这些启示就在太阳花组成的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中。你能找到这些美丽的图画,并根据内容取个好听的名字吗?一曲美妙的歌曲,主旋律一出现,就把学生的心给抓住了。他们兴趣盎然,整节课都处于兴奋的求知状态。
课堂实践告诉我们,要把学生的感情“吊”起来,首先教师的感情就要吊起来,再用美的语言去触动学生的心弦,给学生以美的感受,不然,语言就只是符号,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三) 启人深思的哲理美
学习的内容和美的教学语言固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优秀的教师也要善于用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因为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创造的快乐。”创设一种思考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紧张、活跃的状态,迫使他们主动思考、探索,这样的课就不仅是上在课堂上了,甚至是镌刻在了学生的心中。
《孔乙己》一文的学习中,我让学生讨论“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的问题”,在学生当中引发了热烈的争论。全班同学形成两派,一派认为孔乙己已经死了,一派认为孔乙己没有死,他们各执一端,互不相让,发言极为踊跃。他们的发言不仅注重了课文中的线索材料,还积极寻找课外资料予以补充。例如:科举制度的腐朽没落,文章的创作背景等等。这种以提问引发思考的方式,将学生的默默聆听,转为了研讨求索,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求知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作家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是很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海面上。这条原则同样也适用于语文教学。当教师能用哲人的睿智、诗人的眼光、孩子的童心牵引着学生去发现、感悟冰下的八分之七时,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艺术了。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用心去教,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完美地把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相联系,奏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情与美的和韵。
『参考文献』
1.《于漪:追求综合效应》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2.《中学语文教学》 (第1、8期)
3. 网站:www.bein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