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思 探 微射洪沱牌实验学校 :何英
“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 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的这段话使我联想起人们常说的 “念而不想、隔靴挠痒的”的道理。看来,欲将现成的书本知识变成学生“真正的知识”光靠机械的 “记忆”这远远不行,而必须依靠“积极的思维”这一中介。因此,就阅读教学而言,导思是不可或缺的中心环节。
“导”,即教师在学生对书本知识处于无意识状态时的相机诱导;“思”即学生在教师点拨下“动之以渔”的精思过程。如果学生初步感知教材,输入大量信息后,教师能恰倒好处地予以导思,促使其心灵库存的固有认知被改造和发展,并进而产生同化作用,那么,就会极大地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以我的《孔乙己》、《范进中举》导思课为例说明之。
一.巧设问题情景,激发思维兴趣。
开课伊始,我先用“天庭翠竹”让学生猜一“笑”字,接着宕开一笔,诱导学生比赛用“笑”组词。因为带竞技性,所以学生兴趣尤浓,他们一个个连珠炮似的组成了“笑里藏刀”、“一笑置之”、“哑然失笑”等。这样问题情景激起了学生的思趣固然可喜,更重要的是为后面的 导思设置了楔子。
二.集中目标,开拓“思源”
导思应像足球运动员射门一样,时刻遵循学生“接受信息——贮存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思维轨迹,将学生的思维目标朝“门”而“导”。其间,切忌用琐细的频频提问去牵制学生的思维走向,而应精心设计一两个统摄全文的 大问题,并辅之以一连串的有内在逻辑联系的 相机点拨来安排教学思路。这堂课,我围绕“笑”字只提了两个大问题:
1、可悲可叹的孔乙己和范进为什么反使人发笑?
2、文中人物的笑与读者的笑性质是否相同?如是提问旨在引领学生从两文刻画人物手法的比较思维中欣赏课文诙谐的讽刺艺术,认清科举制度摧残知识分子的罪恶,这就是这堂课所要进的“门”为了扩大信息源和思维的 发散面,我启发学生将两篇课文跟过去学过的与之艺术技巧相类似的课文搀和一起进行综合思维,不断开拓“思”源,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因为旧知识信息量大,导思的目标明确,问题又提得比较集中,所以这堂课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三.控制思路,引导“爬坡”。
教者的导思设计,除了组合成学生完整的思维流程外,还要注意梯度,适当地培养学生的思维“爬坡”能力。在完成了上面所说的教学任务后,我又布置学生课后思考:封建社会分科举仕,我们现在也是通过分级考试选拔人才,这怎么理解?这样提问出于以下几种考虑:
1、文道结合,将学文与做人结合起来,教育学生树立勤奋学习、献身“四化”的思想;
2、进一步激发思趣,促使他们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
3、促进学生思维方式来一个由“顺”转“逆”的“更新换代”。
4、促进学生将“思”与“说”有机结合,同步发展。文后通过讨论,大家畅所欲言,观点正确,思维能力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运用导思法,“逼”着教师精心设“导”,“逼”着学生熟虑深“思”。所以它能最大限度的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使教师教得轻松,教得自如,教得实在,促进教的水平不断提高;使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从而学到“真正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