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语文论文 >> 文摘正文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
【字体: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
作者:曹慧珍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6
语文教学文本(包括语文教材、课文和补充读物)不同于其他学科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几乎是一个拥有无数教学可能的信息载体。所谓“一篇课文可以有一千种教法”,的确是一种客观事实。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只会导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局面以及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混乱。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教学的实际情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从而选取一种或几种教学切入点,作为有限的突破口和横断面,以达成教学过程的实施,并以此为抓手,将课文、教师、学生这些课堂教学因素整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追求。
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切入点”的确定同课文重点的确定密不可分,既相似又不完全等同。 切入点一般就是文章的精彩之处,有的是题目拟得好,有的是耐人寻味之妙句、结构……选择好了切入点, 就能正确地引导学生欣赏课文,学习课文,研究课文。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使教和学两方面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教学起来就顺利得多。选择导读课文的最佳切入口,往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运思匠心。从题目切入,可以带动全篇内容的理解;从背景切入,帮助学生达到对课文本质的理解有的先抓文眼,抓文眼切入,可以简洁精练地处理好一篇课文,启发学生思维;可得心应手,举重若轻。
 一、从文章的题眼切入
    高明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待写作对象,提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可从题眼“壮”字切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不用“战士、勇士”,而用“壮士”?使学生明确了文章主要是写“狼牙山五壮士在战争中英勇献身”的事。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究课文的欲望:是一次什么样的战斗?他们为什么要全部献身?他们牺牲的经过是怎样的?接下去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又如《玩出了名堂》这一课,也可抓题眼“玩”与“名堂”引发讨论:“怎么玩?”“玩出了什么名堂?”教师依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找出本文就是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效果就比较好。还如《倔强的小红军》、《美丽的小兴安岭》、《难忘的一天》,可分别从“倔强”、“美丽”、“难忘”切入,去思考梳理“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自然走进了理解、分析、鉴赏的思维状态。 
二、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在讲《小珊迪》时,开篇就让学生找出中心句“饱受饥寒的小珊迪那高贵的品质将永远打动人们的心”。然后将中心句分解为“饱受饥寒”、“高贵品质”、“打动人心”三层意思,再从课文中找出体现这三层意思的句段引导学生分析感悟,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了整个课堂教学。又如《赵州桥》一课,也可抓住“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一句,从“坚固”和“美观”两方面理解、感悟,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进而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完成教学目标。
三、从文章的人物切入
有些作者在安排文章中的人物时,总会穿插有关键人物,这个人物有时是主要人物,有时却是次要人物。在具体的文章中,关键人物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是引起事件,有的是穿针引线,有的是扭转局势……分析课文时找准关键人物,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全神贯注》一课,常规的教法当中,很容易忽略茨威格这个人物。其实仔细研究课文,茨威格这个人物对于我们分析课文很重要,他不仅在全文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而且还是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品质的重要铺垫。茨威格作为罗丹的挚友,又是罗丹邀请的客人,却受到了冷落,从侧面烘托出了罗丹对艺术工作的认真态度。而且,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景,也是通过茨威格的所见所感表现出来的。另外,茨威格这个人物的品质也是可贵的,在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时,他依然怀着敬仰之情欣赏着罗丹的一举一动,还将漫长的等待和罗丹的冷落当作是一次重要的收获。抓住了茨威格这个人物作为切入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体会茨威格的所见所感,从而被文章中两个人物的高贵品质所感动,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四、从文章的疑点切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基础,有时抓住课文的疑点,引导学生去探求,能迅速激起学生穷根探源的好奇心,有利于对整篇文章的阅读理解。 课文的疑点是引导学生向纵深推进理解课文的突破口。例如教学《荔枝》一课时,我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单刀直入提出疑问:文章开头说:“我第一次吃荔枝,是28岁的时候。”为什么吃荔枝?荔枝好吃吗?这次吃荔枝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这么难忘?真的是荔枝好吃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很快从阅读中发现,题目虽然是“荔枝”,内容没有写作者怎样吃荔枝,却是通过围绕荔枝写的几件小事,反映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由此切入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文章的分析理解。
五、从文章的背景切入
在教材当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文章是纪实的,有的是历史上的真实故事,有的现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断。对于这一类文章,其背后总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来历。而这些课本以外的趣闻轶事,对于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是很有帮助的,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讲述文章的背景知识时不能机械地宣读,要编成精彩的故事片断讲给学生听。譬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时,由于讲述的内容距现在比较久远,最好通过多媒体手段重现当年的长征电影场面,使学生了解当时生活环境的艰苦和自然条件的恶劣,了解红军战士在长征中英勇顽强的表现,从而进一步体会小红军勇敢坚强,宁愿自己挨饿受苦,也不拖累别人的优秀品质。从背景切入的优势就在于能激发兴趣、加深理解、引起共鸣。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我们并不能千篇一律地将文章归入某一类来寻找切入点,要细细品味文章,看看文章中最能让学生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哪?最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发挥的地方在哪?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其目的不只是为了读懂课文,而是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