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阅读教学 >> 文摘正文
审视和调控语文课堂上的“活”
          ★★★
【字体:
审视和调控语文课堂上的“活”
作者:孙有文    文摘来源:甘肃省崇信一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6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灵动的、充满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参与,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不能用僵化的程序来控制和束缚灵动思想。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依靠自己的读、主动的思,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学生会提出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课时与教学任务产生了矛盾,一节课往往完不成教学任务……面对如此的现状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正确的调控
  1、课堂上的“活”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课堂常规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秩序,教师在课堂常规管理上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对学生“活”的内涵教师也要有正确的认识,“活”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喜爱兴趣,学习中的好心情及投入程度,能主动探索、专注倾听、积极交流、勤于动手,以及对成功的愉悦之情等的表现,其实质也正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及课堂常规内容。
  2、 课堂上的“活”是有前提的。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自主、参与、合作的学习方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班级人数、学生的层次不同,教学目标很难完成。教师必须发挥教学机智,控制课堂交流的程度和方向。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理解程度、思维状态以及情绪体验,洞悉学生感受、理解以及困惑,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发言,注重捕捉有价值的信息,敏锐地观察,准确地判断,因势利导,使之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再度探究的契机。
  二、科学的调控
  学生的“活”离不开课堂常规的训练。课堂常规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规范学习的行为,集中学习的精力,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进行“放”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活起来,“活”得有度,“活”得有效。
  1、 明确目标。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心里很清楚这节课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应以一个合作学习中的首席身份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学习探究。在探究当中灵活地根据心中的目标来提出学习的任务和要求,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老师的有效指导结合起来,使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2、 动静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说、看、读、思、写,不同的教学内容要求应有不同的动法。“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放收有度。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
  3、 训练方法。课堂活动前,教师应将学生分成小组,等个小组选一人为组长,负责该组的活动。要让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新的规范,让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上课要听众教师的统一指挥,要尊重他人,倾听他人的发言,发言要找准适当的机会,不能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等等
  4、 尊重学生。学生有活生生的思想,他们在活动中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有一种亲和力和感召力,在规范的同时,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窄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的结论,在交流中立生情感的共鸣,在运用中获得成功的满足。
  新型师生关系下的教学活动不是对教师作用的忽视,而是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大处着笔,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对教学程序进行大体的预设,对教学问题进行比较开放的设置,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活”与课堂常规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