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组织实施中的核心问题。文章对小组合作学习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意义、特征和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诸多因素作了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小组合作 意义 特征 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简称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研究性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在推行《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计划(实验稿)》,实施(实验)研究性学习课程之际,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研究学习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
小组合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意义
与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学科教学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追求多元化的教育价值,小组合作恰好为研究性学习多元化教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适当的方式和途径。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在研究性学习中,合作小组基本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课题的确定、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途径与手段的选择以及研究结果的呈现方式,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与决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知识授受为主的学科课程相比,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小组合作避免了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赋于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研究性课题,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这就为学生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铺设了路径和舞台。
(二)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研究性学习还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交流就更具多维性和交互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主要通过他人对自己看法的内化和与他人进行比较、判断的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小组合作中的学习活动的任务分担与成果共享,相互交流与相互评价,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这就为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交际能力的培养、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三)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都要组成课题组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而研究性学习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活动”。因此,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一合作过程,既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更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互补、互动统整的过程,因而,这种合作,不仅通过相互启发、激励,发展认知能力,尤其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1970年代兴起于美国,1980年代在世界范围取得实质性进展,1990年代在我国部分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以他们小组的表现为依据获得奖励和认出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它要求学生在3—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作为课堂教学技术”的小组合作的突破和拓展。
(一)从组织形式和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合作小组的组成一般按座位就近组合,组际差异较少,小组学习活动由教师统一规定时间,在课堂内进行。而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小组的组成由研究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组际差异较大,小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时间安排上也有一定的灵活性。
(二)从学习内容和结果看,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各合作小组主要是共同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或教科书中的某一问题而开展活动,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各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不一定相同,可以自行制订研究方案和活动措施。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大多表现为问题的答案,由作业或考试反映个体在合作学习中的学业水平,通过合作,起到“填平补齐”的作用,各成员取得大体一致的学习结果。而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其学习结果表现为“小组研究成果”,且呈现方式丰富多彩,有研究报告、总结、项目设计等,个体的学习结果成为小组成果的一部分,个体之间在学习中因任务不同,内容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
(三)从人际交往和互动方式看,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小组合作表现为在教师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动,组内同学互相帮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同学交流和沟通大多限于认知范围之内;而研究性学习,既要与组内同学的交往,还要与同伴一起同其他人员交往,交流也不限于认知领域,还有情感、态度、技能的沟通。教师不再是交际的发动者、调控者,而是学生的伙伴和交往的对象,主要提供咨询和建议。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实施阶段,人们热衷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容易忽视合作的实质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中,如何实现实质的、有效合作,而非形式的、表面化的合作,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根本性问题。真正的有效合作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有效参与是有效合作的前提和基础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了小组全员参与才有小组合作,这是基本前提和必要基础。但是参与其中并非就是有效参与、实质参与。如果参与只停留在表层上、形式上,那么,小组合作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有效参与可以从这样几个维度来透视分析:从参与的范围分,可分为部分参与和全员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性格开朗、交际能力强的同学容易获得较多的参与机会,而性格内向、腼腆拘谨的同学可能成为“看客”。若组织不好,调控不当,会产生活动中的“马太效应”。从参与的表现分,可分为外在参与与内在参与。在研究性学习中,那些能说会道、眼疾手快的同学常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因而也常常受到老师、同学的关注。但也有一些同学性格较为文静、沉静,面对新的问题,外部反映并不强烈,但却喜欢沉思冥想,口讷心慧,冷不丁地提出一两句想法,却很有见地,耐人寻味。实际上后者也在参与,甚至是实质性的深度参与。在目前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往往对前一部分同学引导、调控不够,对后一部分同学关爱、鼓励不够。从参与的过程分,可分为阶段参与和全程参与。有的同学只对某一环节、某一方面感兴趣,而对于其他过程就不大关注,而有的同学自始至终都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参与。从参与的效果分,可分为有效(高效、低效)参与和无效参与。像“出工不出力”、“小和尚念经”式的参与就是无效参与,无效参与在低年级较为常见,如面对一个新问题,学生未经思考就急于作答,这种参与基本上是无效的。参与的有效性,主要看参与对小组学习目标的价值和自我发展的价值实现的贡献。就个体而言,表现为面对学习情境入神、入境即全身心投注,这才是真正的、实质的有效参与。
如果没有小组全体成员的有效参与,小组合作充其量也是徒有其形而无其神,不可能实现深度合作和有效合作。
(二)营建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研究性学习课程改变了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单兵作战、单独完成学习任务的局面,变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为学习合作,这实质上要求学生在学习心理上作一次转变和调适,因此,研究性学习必须重建适宜于小组合作的心理基础和心理环境。
1、明确并遵从共同的学习目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确定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学习目标一旦确定,每个成员必须遵从。一般认为,学生“遵从”有三种水平:服从,认同和内化。在小组合作中,每个成员不仅要严格执行小组集体的共同约定,而且要能理解这种共同约定(共同目标 ),形成共识,化为内在需求和自觉的行动,这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也是从“从动”到“主动”合作过程。
2、承担责任和主动协助。在合作的情境中,学生一般表现得较有信心,有安全感,不大担忧失败,其内部动机得到较好的激发,但合作学习也容易因责任分散而让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成为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过程中不可忽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境中“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御的责任,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
3、尊重与接纳。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的过程,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就要求同学之间学会尊重,善于接纳。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业已作出的努力,尊重他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认真虚心接纳他人的合理化建议,甚至敢于否定自己。在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研究性学习中有效合作的主要策略
研究性学习中的有效合作,就是在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有效参与、心理共融条件下优势互补、功能整合。要实现这种优势互补、功能整合可运用以下基本策略。
1、个性差异互补。合作小组的组建,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补短,人尽其才。根据个性差异来合理调配,让每个人的价值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2、 组内交流,组际竞争。要想实现“有效合作”,组内经常开展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小组合作如果缺乏交流或交流不畅,合作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抵寤,甚至合作难以维系。合作小组内的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有座谈,交谈,商讨,成果展示或相互交换等。通过交流能增进理解,联络感情,达到心理共融和默契;通过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同伴的学习(工作)情况,从而进行自我调整或相互调整,使合作得以滋润、润滑和优化;通过交流,还可以提高交际能力,推助学生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提倡组内交流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组际竞争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组内合作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竞争能避免个人竞争因失败而产生的自我贬低、自我拒绝的情感,同时会进一步发挥团队成员的潜能,促进群体积极向上,成为小组有效合作和全组争优达标的强大动力。
3、运用多维评价。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评价突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中对学习单一的“作业评价”、“考试评价”模式,呈现出几种评价多维交叉、有机结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这几组评价以前者为主,但又可多重结合;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其中以过程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生成变化;从评价的功能看,主要有:鉴赏功能 ——通过评价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效果,给予价值肯定,以促进相互学习;导向功能——通过评价引导学生的学习探究行为在科学、正确的轨道上进行,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被评价者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性。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