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华伦达”现象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魏月萍
读书与写作的关系,不用我再多聒噪,想必同学们早已经认可,正计划着或实施着自己的读书工程。但是,有人看到其他同学在作文本上引经据典、妙语连珠地纵横驰骋,自己心里就不免焦急起来:我读了不少的书呀,怎么写作文的时候依然想不出一个绝妙的句子来?
其实,真正喜欢读书的人不是只想着这个结果的,有时只是喜欢而已。被优美的文章打动,或是被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然后就走了进去,获取的是一份身与心的愉悦或净化,这就是所说的陶冶吧。
这正如华伦达现象。
华伦达是美国著名的高空钢索行走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在事后说,这次表演肯定会出事,因为华伦达在上场前总是不停地对自己说,这次演出太重要了,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前,他只想着走钢索的表演过程,而绝少考虑表演的结果。心理学家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把专心于事情过程的本身而不在意事情的目的、结果或意义的心态,叫做“华伦达心态”。
庄子也讲过类似的故事:一个博弈者用瓦盆作赌注,他的技艺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拿黄金下注,则大失水准。庄子把这称之为“外重者内拙”。在竞技体育中这种现象很常见,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关键比赛中发挥失常,大多因为失去了“华伦达心态”。比较突出的例子是转播国足比赛时解说员描述某球员的射门:“中国队射门,打在对方守门员身上;再射,打在立柱上;再射,偏了…… ”为什么必进之球没踢进?过于注重动作的结果,过于考虑结果的意义,背上了想赢怕输的包袱,使最简单的技术动作走样变形,心理的失衡导致比赛的失败。
说简单一点,就是做事之前就太看重结果,导致心理失衡。
按说读书不是比赛,没有什么成与败的紧张,但如果你只注重最后的结果,只想着读完这本书后会有什么收获,便也就没有了结果没有了收获。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读书应该是不要结果的,因为读书的过程本身就是结果,因为你在读书的同时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得到了一种满足。比如东海的日出,大漠的落日;比如异域的风情,他乡的文化;比如哲人的思辨,古人的智慧;比如百姓的生活,名人的奋斗,等等等等。那里面有历史,有文化,有法律,有哲学,有天文,有地理,有风土,有人情,有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它们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你领略到了,你感受到了,你被感动了,这就是收获。它们开阔了你的视野,开启了你的心智,它们让你成长起来,让你丰富起来,让你博大起来,你能说这不是结果?在这些领域里纵横驰骋之后,你还怕作文里写不出好句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的,气质是精神上的,潜在于生命之中,是一种精神属性的美。有人比喻得好: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要彻底改变自己,只有多读书,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让生命之美永远伴随你。
所以,首要的任务是低下头来,读到书里去,坚信,很大很多的收获在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