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教学文摘 >> 教育专题 >> 文摘正文
对学生的爱哪儿去了
        ★★★
【字体:
对学生的爱哪儿去了
作者:魏月萍    文摘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2-22


我对学生的爱哪儿去了?

顺德一中实验学校    魏月萍

    十几年的班主任生涯,我一直奉行一个字:爱。这是我成功的基础,也是我做老师的快乐之源。

清楚地记得与学生促膝谈心的日子,一起说笑,一起高兴,甚至一起流泪。

当我微笑着站在讲台上,当我轻缓地走在他们中间,我们共同体味着一份心与心的交流。多少路我们一同走来,多少风雨我们手牵手顶着,多少阳光我们并肩沐浴过!是我的爱筑就了信念的大厦如此巍峨。

不能不关爱每一个学生。他们都是孩子,远离父母,每一个都是父母的一份牵挂。

如今,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那份爱却在不知不觉间悄悄走失。

十六个平行班,每月考一次,考试完各科成绩就要大排队,然后,学生要分出三六九等,老师们也要分出三六九等。奖金不多,差别也不大,但老师们要的是脸面。

于是,对老师的评价似乎是只剩下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也似乎只有那组抽象的阿拉伯数字。于是,老师们拼命地挤时间,拼命地赶学生。来不及促膝交谈,来不及体味心灵的交流,更没有时间一起说笑一起流泪。有的只是大声的呵斥和更高的要求,“你给我坐好了!”“你必须把这篇文章给我背下来!”“再记不住看我怎么收拾你!”……再不就是顺手抄起讲台桌上的三角板或圆规,冲到他们跟前:“再不读书!”“再不记住!”。我们高举着的是什么啊?我的爱呢?我的体谅呢?

走进教室,只看到那些不学习的学生,于是,拧紧了眉头,把他们赶回座位,逼他们拿起书,拿起笔。因为只记得他还没有写完其中的那一科作业,只记得他还只考了80分,再努一把力,争取考到90分。不考虑他们的年龄兴趣,也无暇顾及他们的身心健康,除了上课四十分钟,谆谆教导的是让他们学会抓饭前饭后的时间,抓课间的那些边边角角的时间去学习,学习。

你还不能放松一点,因为他们是从小学就这样被“压”过来的,习惯了老师的作业与重压,习惯了知识的重复与时间的填充,没有了这些,他们真的就无所适从,成绩也就直线下降,这是家长、校长都不能原谅的事情。

刚上初一的孩子,就给他这样的压力:三年后要升入重点高中,否则,考大学没有希望。

才刚上初中一年级,如此被动下去,读初三准备冲刺中考的时候,还有多少学习兴趣和动力?三年之后呢?还有三年的高中学习时间,他还有学习的乐趣吗?上了大学之后,他是不是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完成了学习的任务?那么,在真正需要他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需要他在专门的领域里有所建树的时候,他还有多少动力,多少乐趣?

这样算起来,心里不免有些惊惶: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什么?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我们怎么做了那个手持重槌的人?德莫克利特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中学的老师,应该是点燃那个火把的人,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教会他们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应该是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在对不同科目的探讨过程中,让他们在身心健康的情形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兴致勃勃地自主学习;应该是陪他们一点点长大的师友,让远离父母的孩子还能体味到一份健康的感情关爱,让他们在爱的世界里完成独立的人格塑造,长成一个具有美德与良好品质的人。这样才能有活力,有创造力,才是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才。否则,即使我们压出了高分的学生,把他们压到了清华北大,他们也会是心智不健全的低能儿。且不说那些杀师砍友的马家爵之流,即使是只为自己的自私之徒、除了分数之外生活等方面一概不通的笨蛋之属,在重点大学里不也比比皆是吗?

学习是终生的任务,不管是中学、大学,还是从学校走到工作岗位,每一步都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现在就让他们厌倦了学习,厌倦了老师,后果真的是不堪设想。

当然,有人会说,这是没办法的事情。分数,是社会的需要,是家长的需要,高考制度不变,这永远是一个指挥棒,那么,它也就是我们老师的需要,更是学生的需要。是的,这是一件多么无可奈何的事情!

但每天挥舞着这个“槌”进教室,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 上一篇文摘:

  • 下一篇文摘: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