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业我的梦
——浅谈私立学校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
在私立学校几年摔打过来,朋友问起我做老师的感受,我明白,他指的是公立学校与公立学校的不同。沉思良久,我回答:责任心和事业心。
望着他不解的目光,我却不知从何说起。
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公立学校,一干就是十五年,眼看着它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也渐渐长大。还记得初为人师的感动,更记得校门口那一行红彤彤的大字:“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那十五年,真的是把教书育人当做了自己终身的事业。从76元的工资挣起,从不说自己的收入是否与付出相当,每天早出晚归,甚至披星戴月,为的只是今天的作业批完了没有,明天的课准备好了没有。有压力,却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动力,那就是要尽快地成就自己,培育满天下的桃李,让教育事业成为自己终身的事业。
带高三时,假期经常是过不好的,不管是给学生补课,还是高考完后帮学生选学校填志愿,从不问补助,不管报酬,那么快乐,那么认真地应对着那一切,让自己在忙忙碌碌中充实着,丰富着。
还记得那年高考前,带学生到县医院去体检。因学校多,到中午时分,我们还有一半同学没有体检,须等到下午一点钟医生吃过饭上班。因为来不及回家,只好等待。领导给我们拎来一大包肉夹馍,每人一个或两个,几个班主任高兴地抢着吃,愉快而满足。似乎只要学生不出问题一切就OK,谁还去考虑给不给加班费?
连年带高三,班主任,还兼着教务副主任。新教材培训、新课标学习、高考试卷分析、迎战高考准备等等,不管是区里还是市里,各种学习都要参加才不让自己落伍。于是,评优,先进,骨干教师,示范课,带头人,等等荣誉都来了。在“学校中层干部不参加优秀评选”的制度下,我依然是管理局骨干教师,因为我也一直是站在讲台上的一线老师。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悄悄地改变着身边的一切。
有人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了,有人经商捞大钱了,有人南下奔高工资了。小城的学校在萎缩,老师调走,学生转学,每年四个班的新高一,在2001年暑假只有16个同学来报名。我茫然,但我依然选择了北方一所较大的私立学校,因为我想走出那个小地方,走到一个人才济济的大学校,给自己一个更大的舞台,去与人竞争、与人比试,看自己到底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以进一步提高自己。
又是四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在私立学校里,听到看到的最多的是:一节课多少钱,加班费怎么算,班主任一次不到位扣多少钱,学生多考一分加多少钱……钱,钱,人们忙碌的目的很明确。赶时间点卯,赶时间签名,是为了不被扣钱;逼学生多学多考,是为了加分加钱……当然,在公立学校不是没有奖励机制,不是不谈钱,但那似乎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目的,而到了私立学校,这种追求是那么地直接,那么地赤裸裸。
私立学校教师流动性大,这也是它的性质造成的。于是,一大批老师在各学校间选择、转动。有人因为彼地比此地能多挣一些钱,就能把上了半学期的课放下,扔下待哺的孩子一般转头而去。有人打了个很好的比方:一个握手术刀的外科大夫,把病人的肚子划开后,手术没做完就走开去,没有想一想,这打开的胸膛怎么办?这不仅仅是责任心的问题了,这是师德问题,是人品问题。良知有多少?又经得住多少诱惑?有的老师连招呼都不打一个,因为他的各种工作关系、个人资料等等都不在学校的掌握之中,他想走的话,背起自己的包就可以登车而去。也有人在车上才给校长打来一个电话:我不再回去了!一般最少是两个班的某一门功课要停下来,学期半段,到哪里去找老师给学生上课?
每年春季是各学校招聘老师的时候,
私立学校的老师失去了太多的保障,多数学校只有一项养老保险给缴,规范一点的南方私立学校还有医疗保险,北方许多私立学校都没有。其他如住房公积金、失业保险等等,都是没有的。钱赚得多一点,也只是弥补了他们心理上的一点点不平衡。
其实,在南方,私立学校教师的收入是比不上公立学校教师的,但进入公立学校各方面的要求很高很高,因为他们基本上是照顾当地人的,也是一种地方保护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人怕比,心怕偏。面对许多无奈的现实,神圣的事业成了只为赚钱的职业。为了房子车子,为了后半辈子的生活,钱,成了奔波忙碌的唯一目标,成了疲惫劳累的唯一安慰。
去年暑假因档案之事,我又回到那个阔别四年的小学校。我看到的是墙面斑驳,满目萧条。门口那一行红字依旧,却没有了往日的鲜艳,如同抽干了血液的肌肤。“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面对这个即将关闭的小学校,我心酸得几乎流泪----为了一份神圣的事业,也为了我年轻时的梦想!
06年元月 顺德一中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