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观几年来高考文综试题,我们不难看出来,高考命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载体,特别是以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各种问题为命题背景,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迁移能力。
04高考文综河南试卷政治部分,一卷有12个政治题,二卷有两个大题,共有5问涉及政治知识。从出题的情况看,12个选择题,分了5组,第一组是以中国印为总材料;第二组是以艺术家的情景交融为总材料;第三组是以中非合作论坛为总材料;第四组是以党内监督为背景。第五组是以行政审批制度为背景。主观题两个,一个是以兰色国土为材料,一个是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背景材料。所有的题,都没有对知识的直接命题,都是以精选的材料背景为载体,从不同角度,精心设计,考察相关知识,考察相关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所涉及的材料,多是当年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中非合作、党内监督行政审批,兰色国土、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有上一年的社会热点,现在仍然有一定的热度,同时又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兰色国土、科学发展观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印的问题。还有传统文化与人文知识的背景,尽管有些不是热点,但是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关注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
第二,从着重对知识的考察,转化为重点对知识运用的考察,体现了能力立意。高考模式从大文大理-----到文理大综合-----到文理小综合,基础教育的模式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到目前的新课改,都在始终摆脱传统教学过于对知识的依赖,把知识教学当成教学工作的全部的倾向,始终追求一种重能力,重过程,重感悟体验的教学思想。强调能力立意,就是要我们从知识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变轻能力、轻过程为重能力、重过程,这是坚定不移的导向。
第三,重视对知识覆盖面的考察,转化为对知识的抽样考察。由于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就高考而言,就不能过分追求知识的覆盖面,就要采用抽样的方式,通过对以某种知识的考察为载体,重点考察学生的能力。所以就某一个问题而言,所有涉及这个问题的知识,运用到这个知识的能力,就成为要考察的对象了。因此,我们在复习知识的好,既要构筑知识体系,形成知识框架,又要就某一侧面的问题。搞清搞透。也就是说,既要挖渠,又要挖坑。挖渠,就是从宏观上架构把握知识的联系,消灭知识盲区,挖坑就是抽样时,针对实际材料,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设计问题。
针对高考以上特点,我觉得在政治备考中,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 夯实基础知识,扣准、澄清主干知识板块。高考尽管不以考知识为目的,
但是所有能力的体现,都是以知识为载体,对能力的考察。没有稳固的、扎实的基础做保证,什么能力就使能力,也是空谈。尽管考察的不是主干板块知识,而是主干板块知识之间的联系。但是,没有主干板块知识的支撑,什么联系,就不可能发生了。所以不论高考如何 变化,夯实基础,扣清知识点,澄清易混知识点,就始终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能力培养的必备前提。没有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所有的一切,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知识的各个板块都掌握了,才能够完成高考的任务。
二、 知识联系,整合知识结构,强化学科内综合。高考不直接考基础知识,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考基础知识的应用。对基础知识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应用基础知识,考察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准却把握知识的联系,就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要求;第二,是应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第二个 问题的解决,又分三个层次:A、应用单一知识点,进行分析和解决;B、应用学科内综合知识,分析解决;C、应用多学科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这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近年来的高考题目中很少见到,第三个层次目前还没有出现,大多是以拼盘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训练学科内综合能力,就成为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和复习所必须注意的问题,甚至成为必须加强的问题。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能形象的说明这一点。例如,木匠比赛作一个桌子。一般来说,木匠都会做桌子面,桌子撑,桌子腿。要来评价木匠手艺的好坏,不是看腿如何结实,面如何光滑,撑如何有力。恐怕要看的主要是这些板块能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统一整体。换句话说,主要看他的榫眼是否好,面、腿、撑是否有机的联系。也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成为区别木匠水平高低的最主要依据。所以把握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形成,就是复习备考的一个侧重点。
三、 社会热点,突出人文理念,开阔文化视野;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通过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反映在试题上的背景材料主要是①涉及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材料②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材料。③中华传统文化材料。也就是说,文宗试卷的取材视角非常广阔,既有时政热点,社会热点,又有文学素材,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科技、教育等范畴,这个不仅打开了广阔的命题空间,而且也赋予了试卷以综合色彩,达成考察素质和能力目标,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基本上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凡是不能用书中的道理来分析的材料,一般不出。特殊情况下出了,也是答案在材料中。只要仔细阅读材料,就能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关注社会热点的时候,把与书本知识联系密切的材料,特别是与考纲上有的以及课程标准上规定的属于理解和运用层次的知识点联系密切的热点材料,当作重点的热点。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反复训练。可以设计一拖多的小专题,多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训练,顶真扣准知识点。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问题,特别是设计成出彩的,有思想内涵的,有最新角度的问题,加强训练。对于书本中,平时不易引起注意的传统文化知识、人文知识材料要挖掘,要整理。更要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加强训练。特别是要使学生在更加开阔的文化视野中,在比较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强化素质,提高能力。另外,对于同一个材料,要设计几个相似的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对比中提高答题的针对性,提高思维的敏感度。
四、克服思维缺陷,澄清易错易混,加强针对性训练。当知识体系已经形成,知识的联系也已经把握,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以及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和文学素材的训练也告一段落,学生的思想、老师的眼球都被热点和重点所吸引时,老师就要超然事外,摆脱热点和重点对自己复习方向的束缚,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查漏补缺,进一步克服知识盲区。对过去多次训练的出错题目,拿出来,细细品位,慢慢咀嚼,反思整理。这个时候,要注意大体小出,小题大出,还要注意热点冷出,和冷点热出。不仅要注意问题本位的知识整合,而且要注意知识本位的整合。
总之,在高考制度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基础教育中,作为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三教师,在研究素质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放弃了对高考本身的研究。高考是指挥棒,它所呈现出来的信息,就是我们今后教学努力的方向。我觉得今年的政治备考,就要从以上方面,作出努力,不当之处,敬请诸位同行批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