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已胜利闭幕。会议向我们发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动员令,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泽民主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的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抓住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这个重点。
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是:虽然在教学模式、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中,解题教学占据了主导地位,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学习数学,还是目前数学教学方法的主旋律,通过大量的模仿性练习,这对提高基本运算能力,逻辑推演能力以及学生解题能力的确行之有效。但却使得数学教学缺乏创新精神,这说明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任务还十分艰巨。
创新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别出心裁,突破常规的,首次出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方法、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等的思维活动。一个人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就离不开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新组合和独特加工,在头脑中形成新产品的形象,并通过一定的行动使之成为新产品的能力。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重视知识发生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上每一个概念的引人都是由于生产实际需要或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重要定理的证明往往也体现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也就是在当时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有所创新方能突破。因此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不断感受到随着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是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二、创设情景,形成培养创新精神的氛围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景,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教某些定义时,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及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建立新概念,然后再看课本加以对照。比较你所写出的概念,定义是否比课本上写的还要好,好在哪里?或者你感到自己写的概念、定义没有课本上好,不够在哪里呢?这样不仅把概念理解得更深入,同时也创设了一个人人动脑人人参与的创造性活动。教育学生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但又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心理素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
三、善于启发引导,鼓励创新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的示范作用对创新意识的形成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心理学家西蒙说“对榜样的模仿,促进了创造性的智慧,从而对创造性产生有利的影响。”在班级集体里,学生的意识倾向与老师的导向的榜样直接相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创新的例子。如:数学家高斯在10岁时就发现了“1+2十3十…+100”这道题的特点,发现了快速的计算方法。典故“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突破常规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要注意发现班级集体中有创新精神的苗子。例如经常会有学生不完全按照老师规定学生的书写格式、解题步骤以及解题方法。我们不要一概加以否定,仔细分析一下是否有某些合理性,是否有某些标新立异之处。如果发现了闪光点及时发扬,引导鼓励,不仅对受表扬的学生往往会终身难忘,而且以后还会经常别出心裁去思考问题。同时对全班其它同学也起了导向作用,可增强学生的创造欲,鼓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突出数学思想方法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很难想象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里,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能攀登科学高峰的。即使有丰富的想象力,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但缺乏基础知识就会使他要想解决的问题不能圆满解决,甚至半途夭折。因此
在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要处理好与基础知识的关系。在基础知识中对于一些死记硬背、模仿性习题等应加以控制。而其中有关的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予以加强,这是学生终身有用的思维方法,是继续发展,创造能力的基础。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五、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培养是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观察力是人类智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活动的起步器。想象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活动的设计师。
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问题,同时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在这过程中要注重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 规,寻求变异,伸展扩引,标新立异的一种思维倾向和思维活动。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力都可以看成是: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发散思维是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的 一种思维活动。显然没有“求异”就不可能“发散”,要“发散”就必须“求异”,而当发散思维发生了“质”的飞跃时,就达到了求异思维的最高境界——标新立异,也即出现了创 新。因此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培养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对问题多角度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再进一步可让学生删改条件,探求结论,都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开发潜能,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还必须给学生提出问题和进行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中学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还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乃至有些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心,同时还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进一步解决问题。由此可先为了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必须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或学生做大量模仿性习题然后校对答案的教法是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改进教法,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七、转变教育观念是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可靠保证
今天,我们已经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之上,在这承前启后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在当今世界上仅仅把数学教学看作单纯教教知识,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工具学科来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更好地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数学可以促进人们有条理地思考,有效地进行表达和交流,运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还可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总之,数学直接影响着国民的基本的素质和生活质量,良好的数学修养为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最可贵的,层次最高的素质,如何培养是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实上影响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教改意识,把提高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才能营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