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我发现的几个问题
          ★★★★
【字体:
我发现的几个问题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我发现的几个问题

新的课程理念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教师的创造性劳动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然而,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下面把我看到的现象与大家探讨:


1、小组合作走过场。
“小组合作”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体现了生生的互动与交流,创设了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解决了发展个性与面向全体的矛盾。可是教师在运用时却没有发挥实质的效果,例如,有的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请同学们读以下几个自然段,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读懂?学生一下围在了一起开始读了起来,我细心的观察学生的表现,有的在大声的读,有的在默读,有的在不断的翻书,有的相互不知说什么,还有的无事可做看热闹,可谓“形态各异”。没过多时老师开始让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学生说我学会了这个字那个词,读懂那句话,明白了那个问题。从表面上看达到了合作的目的,但实质上那个环节的合作学习是一种过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开始合作的目的不明确,没有针对性的合作,只能是“各自为战”看似交流,实际是在自我读书,因为他们连一遍书都没读,还没有发现问题交流的是什么?另外是没有秩序的“混战”谁听谁的?再有那么七、八个人围在一起怎么有时间都有发言的机会。看来这样的合作是形式的合作,没有解决问题的合作。那么学生为什么还能汇报出学习的成果呢?其实是学生自我学习的成果,接下来的是全班的合作交流,那先前的小组合作就等于是消耗和浪费。
以上问题的出现是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得法。如何开展小组合作我认为应注意一下因素:第一,合作前要读书。读出问题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第二,带着问题合作,使讨论有价值。第三,讨论有秩序。小组人员的结构要合理搭配(好、中、差4-5人为宜)。第四,保证合作的时间。第五,教师要调控、监测、参与。

2、生生问答满堂灌。
变教师问为学生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然而,由于有的教师理解理念的偏颇,把课堂教学演变成了生生问答式的教学,你问他答,他问你答,这样的场面此起彼伏,异常的热闹活跃。分析学生生成的问题,多是抓不住关键的、鸡毛蒜皮的、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例如,《北京》一课,学生提的问题有:“庄严”是什么意思?什么是“英雄纪念碑”?什么是“柏油马路”?“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立交桥”?……可以说学生的问题百花八门,问得老师应不遐接。我觉得有些问题学生不问也是明白的,那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因为问别人他觉得有意思,老师还表扬,没问题就找问题问。客观的说,学生的这种问题意识是好的,但语文教学能这样无节度的你问他答吗?教师的主导、调控作用什么时候也不可忽视的。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首先要教会学生提问,调控学生在什么时候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一般的策略是先读书再提问,提问之前要在学习小组内交流一下 ,把那些没有价值的问题或明知故问的问题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使其教学更有意义。另外,教师不是不问了,不问怎么能起到主导的作用呢?教师在深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必须要问,但问题要讲策略,要耐人深思寻味,一问而牵全篇是最好的。教师的问一般的形式有:学生学习之前启发性的问;学生学习交流中点拨性的追问;学习之后反思性的问。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以问题展开教学情节必须体现师生的合作。


3、朗读指导学生仿。
朗读是小学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功,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朗读是声情并茂,文思结合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自我的感悟和体验,老师是代替不了的。可是在教学中发现有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价值取向强加给学生,如教师范读课文后,问学生,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或你能模仿老师读吗?我们说教师的范读很重要,尤其是低年级教学,学生也喜欢仿读。但仿读是不是表达了学生真正的情感,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学生流露出的情感也不同,为什么偏偏像老师那样读呢?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还没有学生读的好呢?
有人会问:哪个人学说话的时候不是模仿来的?不让学生仿读又如何训练学生读呢?学生读不好怎么办?确实说话需要仿,朗读也需要仿,读不好也得仿。但这种仿是经过内化再输出的过程。不是纯粹的“鹦鹉学舌”。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阅历的丰富,自我感悟的就更多,“仿”不再是主要的吸纳方式了,他们在仿中有自己的理解和创造,更多的要求展示自己的个性。
有策略的教师不是让学生仿读,而是范读之后让学生感悟,这样引导:你觉得老师读的怎么样?你也能读读吗?你能比老师读的好吗?你能和老师比一比吗?
总之,朗读指导是有过程的,但这个过程决不是教师强加的,是学生自我感悟和反复体验生成的技能。

4、默读课文不可忽视。
最近听课很少发现老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其实默读是小学语文很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默读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读的能力。默读的好处是能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思考问题,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课堂教学应是动静结合的,该朗读时要朗读,该默读时要默读。老师不愿让学生默读,可能的原因是有听课的老师存在,做课老师想展示教学过程及学生的表现,另一方面可能是考虑默读时课堂气愤是沉闷的,所以很少呈现这样的环节。我觉得老师应该打消此念头,要有默读训练的意识,尤其在高年段,更应提倡。


5、课堂教学“花样”多。
教学形式的创新可谓异彩纷呈,使课堂教学也充满了活力。例如,我今天听了一节课《鸟的天堂》就很有创意,通过画榕数、听鸟声、贴鸟画、做广告、补资料等形式,使学生亲近了内容,感悟了人文。但也有的教师盲目的花样翻新,机械的模仿创造,比如对一些写景状物的课文,不是让学生画就是让学生作诗,再者就让学生唱来表达感受,当然,这是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体验的,原衷是好的,可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应这样的,有的让学生兴诗作画,又唱又跳,看起来是那样的别扭,总觉得离题万里。
还有一度的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每到一个环节就让学生齐说:“行!行!你真行!”或“棒!棒!你真棒!”或……,听起来激情悦耳,看起来气氛热烈。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挺新鲜的,可是听多了我就被学生这种齐声的呐喊而心颤,是不是我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呢?还是这样的环节多了令人乏味呢?
再有把比赛引进课堂(我觉得是很好的做法),先把学生分成几组,再找学生做裁判或老师承担。比赛的内容多样,如识字、朗读、提问、答问。比赛的办法哪一组的同学答对了,或老师满意了就给加分或赏一朵小花。课堂中学生你争我抢。但问题也呈现出来了,比如朗读,就很难评判谁读的好,好到什么程度,要说差打消学生的自信心。又如答问,语文的理解很多是模糊的,再说理解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不同,怎么能评判得了。组织过程也有混乱的时候,学生抢答争执不下,弄得老师不知怎样调节好。老师给分的时候就更热闹了,老师先跟学生商量:“此名同学应给几分啊?”有的说加5分,有的说加10分,意见不统一,最后老师说:“我看不错加10 分吧!(还是老是说的算)”不满意的同学把嘴撅得高高,满意的同学沾沾自喜。这样的比赛有多少实效性呢?也许我举的例子不足以说明问题,但确实存在花架势。我想开展竞赛,要在内容选择上、组织安排上、过程调控上,做周密的部署方可实施,不然,形式新,实效差。

6、学生不举手就发言。
本地区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发言,表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堂中允许学生想发言就自觉的站起来说(教师从不指名),有时学生会对一个问题抢起来,谁嘴快谁就说了。这样的教学课堂节奏快,学生自由开放。可细心观察,发言的总是那些爱说的学生和尖子生,而不愿发言的或反应慢的却失去了机会,长此下去这样的教学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教学还是面对少数学生的教学。
   我觉得教师应允许学生自主发言,但要掌握时机和环节,不应该完全的自由开放,那样会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对发言多积极性高的学生应策略的引导,把一些机会让给发言少的同学,让他们也得到锻炼。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