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挑战教材 超越教材
        ★★★★
【字体:
挑战教材 超越教材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挑战教材  超越教材

新课程观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教材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教材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向教材挑战,发挥教材的“特殊功能”。
现结合本人的一个教学实例来谈谈自己的教材观。
所用教材:上海市试验教材第四册的《麻雀与燕子》,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一只燕子看到一只麻雀在它的窝里,燕子飞去找来很多朋友,他们把燕窝封了起来。而燕子却还在窝边唱着歌,绕了几圈后便飞走了。
教学片段:
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麻雀与燕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只燕子很残忍,它把一只麻雀活活地封死在自己的窝里。
生2:我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它太无情了。
生3:我也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燕子与麻雀都是鸟类,它们应该互相帮助。
师:你讲得太好了,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是朋友,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关爱才对呀。
生:我不喜欢这只燕子,因为它很残忍,我也不喜欢这只麻雀,因为,它想不劳而获。
师:你很会读书,你读出了自己特有的感受,真了不起。
师:既然你们都不喜欢燕子和麻雀,那你们心目中的燕子与麻雀是怎么样的呢?来,拿起你们的笔,我们重新改编麻雀和燕子的故事,让麻雀与燕子都变得可爱起来。
生:动笔改编故事。

教学反思:
一、 挑战教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只是一个例子,那就可以为教学需要所用。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适当地更改与调整教材内容,也符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材观。再则,被选入教材的文本深深地烙着时代的痕迹,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可随着社会的更替,时代的变迁,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在发展变化之中。教师应该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以正确的人生观、生活观、社会价值观感染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1、 向陈旧的教材观挑战
教材,在很多教师的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把教材看作是“经典”、“范例”的教师为数不少。在教材面前,教师更多的是思考它的“益处”,再把这些“益处”全盘托出,交付给学生。这样的教材观只能使教师停留在“欣赏”教材的层面。而反思是一个教师成长的毕竟之路,只会欣赏,不会反思的教师是无法很快地成长。挑战教材,教师既要用欣赏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语言美,形式美,内涵美,又要用教师那敏锐的目光去发现文本的“缺陷”,学会批判教材。
2、 向教材的价值取向挑战
文本的价值取向即文本所蕴涵的价值观。文字,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在不同的时代,文字承载的价值观也不尽相同。但是,不管人的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的追求。语文教师是传播真、善、美的使者,以教材为载体,传播着真、善、美的种子。
在上文的教学实例中,教师发现教材的价值取向与真、善、美的社会公德有偏差。老师没有简单的说教,而是机智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你读了课文以后,谈谈感受?”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其实也就找出了教材的价值观上的“误导”。老师又鼓励学生改编故事,把自己的思想,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淋漓尽致。学生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麻雀说:‘我没有家!’燕子说:‘那你可以搭窝呀!’麻雀哭着说:‘我不会搭窝。’燕子又说:‘你不要哭了,我教你!’经过学生一改编,原本对立的“麻雀”与“燕子”成了互相帮助的伙伴。这一价值观远远超越了原教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