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活动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语文教师可以开展如下语文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语文:
观赏、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民情风俗、动植物资源等,说(写)见闻和感受。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回顾情境教育探索历程时说:“我像干渴的苗木拼命地吮吸理论营养,为了建筑、创设典型的场景,我多少遍漫步在家乡的山川田野,一棵大树,一朵小花,在凝神观察中常常会引起我的奇思妙想;浙浙沥沥的春雨,纷纷扬扬的大雪,轻纱般的晨雾,隆隆滚地的雷鸣,又让我想到孩子会提出多少疑问……”李老师的“漫步”与“奇思妙想”,正是努力开掘语文课程资源的过程。
根据课文,制作简单道具,进行表演。儿童活泼好动,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他们非常喜爱把“课文”演出来。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禹对课本剧表演予以了充分肯定,“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
开展专题读写活动。可以根据课文组织拓展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也可以依据季节、时事,组织语文活动。如我们最近组织了“非典”专题活动,学生的阅读材料有:《防范“非典”知识问答》《北大一学生写信为父母祈祷》《一位医生家属的心声》《假如,叶欣还活着》等。这次活动,既帮助学生解除了恐惧心理,还使之掌握了防治“非典”的知识与手段。同时,通过参与新浪等网站的短信活动以及给白衣天使写信等,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观摩自己的手工和图画作品等,介绍作品和制作心得。这是学科间的沟通与融合。如参加社会用字(用语)的调查活动,展示调查结果;举办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等;组织书法比赛、作文展览等;选编自己的习作,装订成册,展示交流;组织字谜、成语等方面的文字游戏活动;组织文学社团活动,开展读书讨论、电影电视欣赏、文学创作等活动。
【案例】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一个“找错别字”语文实践活动,意在通过调查、讨论、写信,使学生对错别字问题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语文实践能力。
一、学生自主讨论并制定计划
1.在出租车的后窗上,常贴着这样一条警语:请勿吻我。这是一种风趣的说法,意在提醒司机开车时多加注意,以免“追尾”造成交通事故。但有一辆出租车却写成了“请匆吻我”,这不是要后面的车赶快撞它吗?如此不要命的司机,乘客还敢坐他的车吗?这一周,我们就来寻找错别字。
2.这次活动的内容是以组为单位调查错别字,研究错别字常见类型,并给有关部门写信,对如何减少或消灭错别字提出建议。
3.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分工,制定活动计划。教师可指点:分工可从书籍、报刊、街头用字等方面考虑,要将调查到的错别字分类汇总,并加以改正。
二、学生按计划活动,交流调查情况
1.学生按计划分组活动,并汇总错别字材料。
2.展示各组汇总材料。可用实物投影仪逐一展示,也可以先在课前展览出来。
3.师生从错别字的数量及纠正质量两方面给各组评分。
三、学生合作讨论,了解错别字的常见种类
1.每组学生根据错别字汇总材料,一起研究讨论错别字的常见种类。
2.各组交流后教师予以总结。社会用字的常见错误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繁体字,如“薪”(苏)“霓”(电)“堤”(场)等。街头用字中常见错误以这一类居多。(2)以同音字代替,如“加兴”(嘉兴),再如“把弟弟在雨中焦灼。烦燥的表情描绘得活灵活现”中的“烦燥”应为“烦躁”。这一类错误大多见于书籍和报刊。(3)笔画有错,如多一笔、少一点等,大多见于个体饮食店、服装店等。
四、学生共同研究,给有关部门写信
1.每组学生先集体研究产生错别字的原因,再作交流。
2.教师讲故事,点拨错别字的危害。如:乌鲁木齐挂面厂花了16万元,在日本印刷了一批挂面包装袋。但运回来一看,全不能用。包装袋上把“乌鲁木齐挂面厂”印成了“乌鲁木齐挂面厂”。经调查是挂面厂的工作人员一时疏忽,写了个错别字。一字之差,浪费了这么多钱。
3.以组为单位,写信给有关单位或部门(可以是报刊社。出版社,可以是具体商场、厂家,也可以是文化管理部门),或反映错别字情况,或呼吁重视错别字问题,或提出减少和消灭错别字的建议。写信前,可以讨论怎样写效果好一些。
4.根据各组表现,请学生互相评价,评出“最佳‘错别字’纠察队”。
(谈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