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香港的课程发展(一)
          ★★★★
【字体:
香港的课程发展(一)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甲.序言
  香港的课程发展工作主要由课程发展议会和教育署辖下的课程发展处负责;前者是一个谘询组织,负责向政府建议课程发展的方向、策略和计划;后者是一个行政机构,除从事课程策划工作和编制教学资料外,亦负责执行议会议定的课程发展方向、策略和计划。
  课程发展议会
  课程发展议会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委任的独立谘询组织,负责就有关幼稚园至中六课程发展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见。早年,香港为了课程发展,成立「学校用书委员会」,负责审核学校所采用的教科书及教材。在一九七二年,「课程发展委员会」正式成立,负责为香港中小学各科目课程编订教学纲要。及后,经多次改组而成为现今的「课程发展议会」。
  课程发展议会的架构分为三层:课程发展议会、协调委员会和科目委员会。课程发展议会担任中央层面和策略上的工作,负责制定课程发展的方向及计划,委员由教育统筹局局长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所授予的权力委任。协调委员会担任协调工作,对各级程度和各个教育范畴的课程进行检讨,以确保课程均衡。科目委员会则担任执行层面的工作,按照课程发展议会所定的方向、策略及计划的先后次序,编订及修订各科课程纲要、教学及参考资料。
  现时课程发展议会辖下有七个协调委员会及六十九个科目委员会,委员人数共千多人,全部由课程发展议会委任。议会及委员会成员有广泛代表性,包括校长、教师、专上学院讲师、香港考试局和职业训练局的代表、家长、雇主,以及教育署人员。
   
  课程发展处
  过往,课程发展工作由辅导视学处兼管,直至一九九二年教育署成立课程发展处,专责课程发展工作。该处的主要职责是作为课程发展议会的秘书处,为议会提供行政支援,以及执行课程发展议会议定的方向、策略和计划,包括进行研究、订定课程指引、编订各科课程纲要、编制教学资料、评审课本等。
  课程发展处,除公务员外,亦以合约形式聘用员工,以期可以灵活地引入有丰富前线经验的资深教师和校长,参与课程发展工作。
  多年来,香港的课程发展谘询组织经已由一个负责审核课本的委员会发展到专责厘定课程策略的议会;而作为执行机构的课程发展小组亦由一个兼管性质的组别发展为一个专责的科别,可见课程发展愈来愈受重视,工作亦愈来愈繁重。
  
  乙.课程目标
  香港的学校课程总目标,在发展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智力、传意、群性、德性、体魄及美感各方面,获得均衡和全面的发展。一个以全人教育为目标的课程,可使学生具备多层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各项基本技能、培养正面的价值观和成熟的处事态度,使能为贡献国家社会作出承担。学校课程总目标的厘定,是与一九九三年前香港教育统筹科出版的《香港学校教育目标》内的基本目标相配合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于一九九七年七月三日高等教育领导人国际论坛晚宴上致辞时,曾提及:「........学校所担当的角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年人求知好问的态度、沟通的技巧、好学不倦的精神,以及掌握新信息的技巧和学习的方法。.......香港教育制度的首要目标,应是培育学生各方面的才能。......」,这正好说明了香港学校课程的取向。
  香港的学校教育分为幼稚园、小学、中学和中六四个阶段,课程发展议会为各阶段制订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具列于各阶段的课程指引内。在拟定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时所考虑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四方面。
  首先是社会因素。学生要面对社会繁荣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不同意见的冲击、环境污染和人际间的矛盾和磨擦等。要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必须具备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因此课程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和培养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为目标。
  其次是经济因素。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世界性的工商业和金融中心,更是中国对外的国际经贸中心,服务行业自然具相当的重要性。为了配合这些发展,学校课程须为学生提供基础的通识教育,培育他们善用两文(中、英文)和三语(普通话、粤语和英语)。
  再者是政治因素。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香港的学校课程须着重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将来在国家社会所要扮演的角色,帮助学生建立国家社会公民意识、责任感、逻辑思维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透过学校的正规和非正规课程加强公民教育,让青年人加深对中国、中国文化和历史、「一国两制」的概念和基本法的认识和认同,以及对国家的关注和感情。
  最后是文化因素。香港的社会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亦保留着浓厚的中国文化。因此,课程重视训练学生采取客观的态度去学习不同的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同时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
  
  丙.课程特色
  
  近二十年来,香港的教育制度已改变不少,一九七八年全面实施九年免费的强迫教育替代了以往的精英教育。在普及教育的情况下,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性向差异增大。再者,二十一世纪是资讯的年代,科技高速发展和新知识不断涌现,改变了社会的型态和要求。因此,学校课程除了要照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全人教育外,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应用新科技的能力等,以应付急剧转变的社会环境和面对未来的新挑战。香港的学校课程具备有以下四项特色:
  1.广阔而均衡
  为了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学校课程涵盖的内容相当广阔,学习范畴和学习经验包括数学、科学、科技、传意技能、群性和德性、个人和身体发展及美感;学生须掌握的学习要素包括「知识与概念」、「技能」和「价值」。
  小学及中学的课程指引都建议学校在不同的科目组别选取科目,为学生提供一个既广阔而又均衡的课程。在小学和初中阶段,任何学校课程均须包括一个由多个科目组别组成的共同核心课程。在这些学科以外﹐学校亦设有跨越课程的学习活动和时事专题等。在高中阶段,学校会在六个科目组别内,选取适当的科目来制订校内的课程。学校的科目组别一般为语文、数学、理科、人文及社会、文艺、实用及工艺等。此外,小学和中学课程指引都列出选科及时间分配建议,以确保每个学习范畴及学习要素都能获得适当的重视。
  香港的学校课程并没有规定必修的科目,所有科目课程都只是建议学校采用。尽管如此,核心课程的概念已被全港学校采纳和实施。非强制性课程的优点,是让学校可以根据既定的政策和设施,按学生的需要和志趣,制定灵活而多元化的课程。
  有关香港学校课程结构,可参阅附录的《香港学校课程结构》图解。
  2.适合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发展议会经常检讨学校课程,试行及推动合适而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有需要时会开设新科目,以配合经济、科技发展及社会转变的需要。就以近年更新的课程为例,小学自一九九六/九七学年开始以常识科取代社会、科学和健康教育三科,使能更有效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生活技能。
  有鉴于现今社会资讯科技突飞猛进,工商业日益综合化的趋势,课程发展议会亦着手更新职业先修中学和工业中学的工艺科目课程,把初中工艺课程由占学校百分之四十的总教学时间减至百分之三十,省下的时间可用来教授语文科、人文学科和文艺科等。
  此外,为加深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识,课程发展议会制订了普通话课程和公民教育课程,并于一九九八年九月在学校推行。前者为小学及初中课程的核心科目之一;后者为初中课程的科目之一。
  3.按程度划分
  香港学校的课程能尽量照顾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学生的需要。课程本身具弹性,能配合个别学校的需要。以下是支援学校不同需求的一些课程新措施/课程策略的例子:
  ·引入目标为本课程
  ·为不能从主流初中课程学习获益的学生,提供实用及技能训练的课程
  ·为资优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设计特别的学习活动
  ·推行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
  ·成立中央课程发展辅助小组去协助学校进行课程剪裁计划
  4.延续及连贯性
  为了帮助学生在所学的技能、知识和概念上能够有系统地由一个学习阶段提升至另一学习阶段,并能以渐进的形式延续先前所学的技能,课程发展议会在小学中、英、数三科引入目标为本课程,并按计划逐步扩展至中学及其他各科。目标为本课程其中的一个概念是清楚展示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所需达到的指标,有助加强不同学习阶段的延续性。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