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伟 健
最近,我连续听了几位老师讲读了《烟台的海》的第二自然段:
“冬天,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有时竟把岸边数百斤重的石凳掀到十几米远的马路中央。每到这巨浪拍岸的日子,许多烟台人和外地的游客,纷纷顶着寒风跑到岸边,观赏这蔚为壮观的景象。还有的不顾被浪花打湿衣服,站在岸边,以那数丈高的浪花作背景拍照留念,形成一道壮丽的风景线。”
听后,出了三道题目问了老师,也问了学生。三道题目是:
(1)把它这段话分成三层。
(2)第2句话与第3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3)作者是怎么描写这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情景的?
第一道题目,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地回答。在这段话中,作者描写了冬天烟台海面上出现的两种情景:一是深褐色的海面显得很凝重;二是西伯利亚的寒流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时,海面上波涛汹涌。哪种情景出现的次数多呢?这个问题,是要作一番思考了,学生不易说清楚。但是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弄懂了它,也就理解了一、二两层之间的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更加全面地知道了烟台冬天海面的景观。烟台冬天的海面,既不是一直是凝重的,也不是整个冬天都是波涛汹涌的(应是“经常”有)。
第二个问题,是要理解为什么冬天烟台海面上会出现波涛汹涌的情景的原因。这是由于“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大多数学生能回答。但是也有不少学生把第2句与第3句话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总分的关系(这可能是一种思维的定势所造成的。)
第三个问题,是想引导学生细细地阅读思考第3句话。第3句话生动地描写了西伯利亚的寒流经常气势汹汹地掠过这片海域时所出现的情景。阅读这句话时,不仅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展现那壮观的景象,而且要明了作者描写的方法。这样,才能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这句话的整体来看,作者是按照从远到近的观察顺序进行描写的;再细读,可以看到作者分别运用比喻和列数字的方法描写了波浪的高度,用拟人的方法描写波浪的气势;用举例的方法,说明波浪的冲力。学生集思广益,还是能看出来的。
我一直认为,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教材,采取切实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而又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并让他们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和阅读的方法,培养他们深入思考的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我们老师的一种责任。浅表的、肤浅的、放任的教学形式,需要商榷。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仅与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关,而且与他们的其他知识有关。一个人的生活阅历越丰富、知识面越广,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阅读的速度就越快。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向学生传授一些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也认为,这是语文老师的一种责任。
如教学《烟台的海》,运用地图,清楚地告诉学生,烟台是一个城市,在山东半岛的西面。烟台北面的海,叫渤海。因为东有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所以也叫渤海湾。它是我国最大的海湾。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之间的海域,叫渤州海峡。问一问,横渡渤州海峡的是谁?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内容,而且能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地理和社会知识。处理得好,绝不会产生旁枝斜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