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的地位不能动摇
黄行福
最近以来,由于实施素质教育,一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体,不需要教师权威。于是,一提教师的权威,仿佛就不是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教师权威仿佛是完全对立的两件事,两者只能取一。其实,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我们知道,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一个中心,中心就是主心骨,没有主心骨,这个人群就会是一盘散沙。而只要有中心,就一定有一个指挥者,这个指挥者就是这里的权威。学校是学生求学、成长的地方,学生只是成长中的人,需要教师他们做求知的向导、为人的向导,没有这样一个向导,他们就有可能走歧路或弯路。再具体到班级来看,教师的权威更不可少。教师是年长者,在知识、经验等方面,都“闻道在先”,一个班,几十个人,虽然有班干部,但他们都是未成年人,在知识、经验等各方面,都有欠缺,都需要教师为他们指点,为他们引路,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在学校,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只要一有问题,“找老师去!”成为学生的首选。在发达国家,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答疑难,也肩负着“权威”的职能: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朋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需不需要教师权威,而在于需要怎样的教师权威。素质教育是主体性教育,注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需要教师权威,但不需要传统权威,需要的是新型权威。传统教师权威,过分突出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地位高高在上,完全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呢?只能匍匐在教师的脚下,听从教师的训导,顺从教师的控制。在老师面前,学生没有说话的分,只有听话的缘,处于完全的支配地位。这样的教师权威,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生发展,使学生成了温顺的小羊羔,依人的小鸟,听话的小大人。素质教育需要的新型教师权威,是以教师素质为核心的平等型权威。它以教师高尚的师德、博大的胸襟、渊博的知识、娴熟的技巧折服学生,而不是以权压人、以势整人,教师完全以平等的身份,做学生的导师和引路人。在老师面前,学生可以抬头挺胸,以平等的人格,与老师对话,完全不必战战兢兢、瑟瑟索索。这种新型权威,与传统权威的最大区别在于教师的素质,它强调的是教师的高素质,教师以自己的素质,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使学生心悦诚服,打心眼里尊重你、崇拜你,他们就自然会自觉的接受你的教导。而不是象传统权威那样,仅仅以年长,以知识、经验或身体方面的优势,对学生发号施令,板着脸孔,吆五喝六,动辄训斥、罚骂。然而,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在教师所拥有的教育手段中,对孩子的权威是最要紧、最普通、包罗一切、同时又锐利的和不安全的手段。这是一把手术刀,使用它可以进行最细致的、难以觉察的手术,但也可能把伤口刺痛。这是一把不安全的,但同时又不可缺少的刀子。”在今天,我们必须用好这把手术刀。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邮政编码:344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