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五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新课改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语文课拉开了帷幕:
师(故作疑惑):今天我们学什么?
学生不约而同,齐声高诵——《寓言二则》,一学生上黑板写题目,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老师架势。
师:什么是寓言?“则”又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踊跃发言,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
师(迫不及待):那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我这个故事呢?
学生积极讨论,有的准备用朗读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讲故事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表演的形式,花样还挺多。
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他竟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一个多月,他从未发过言,上课小动作还不断,我曾搞过突然袭击,可他总是一言不发。今天,他破天荒地举了手,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没想到他不仅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还颇有些讲故事的味道。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鹬蚌相争》、《盲人打灯》这两则寓言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他们把鹬蚌争抢时的情态,盲人打灯时的样子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没想到,我无意中空手上的一堂课,却成了我与学生最快乐、最轻松也最满意的一堂课。原来,没有了教本、教案、教参,就没有了束缚。教师就不必随着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跌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空手进课堂的感觉真好,不过,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必须对教材钻研深刻,必须预先猜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可能”,必须有灵活的应对能力……空手进课堂,决非容易,功夫还在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