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例谈语文的解放和解放的语文(二)
        ★★★★
【字体:
例谈语文的解放和解放的语文(二)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例谈语文的解放和解放的语文(二) 
 
  "如果不是'郡遣督邮至县',我看陶渊明或许不会那么快就辞官,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志趣、性格决定了他终究得挂冠而去。"有学生肯定地说。很快又有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做总结:"陶渊明辞官既有时代、个性的原因,还有文化的原因。魏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大动荡时期,政治无序而黑暗,知识分子们精神无所寄托,因此,盛行玄学。南渡后,不少所谓的名士更是纵情山水。应该说,陶潜在文化上深受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的影响,"质性自然"才是他'不为百斗米折腰'的内因。"他的发言赢得了课堂一片喝彩。

  "可是,做官和热爱自然并不一定矛盾啊。中国古代不少人就是边仕边隐,亦官亦隐的,如王维、白居易,又如欧阳修、苏东坡,他们一面做官,一面寄情山水,好像也两不误吗?"  我将讨论继续引向深入。

  "老师偷换概念,陶渊明是真诚热爱乡村和劳动,这和士大夫之流政治失意徜徉山水,在感情上是有区别的。""苏东坡做官其实做得也并不踏实,他的诗中'隐'与'仕'的矛盾是相当突出的。只不过由于时代和地位的差异,他没像陶潜那样辞官罢了。在灵魂上,他们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伤感的诗句告诉我们,陶渊明对归隐生活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知足和轻松。他的辞官肯定有许多不得已的成分。身怀绝学而虚掷光阴对读书人而言,毕竟是痛苦的事。""不对,陶渊明是真心热爱乡村。他亲自种豆呢!……"

  "的铃铃……"清脆的铃声响了。

  事后,有同事问我,导演了没有?我含笑否定。

  "那要多大的备课量啊!"有人惊叹。大家不知道,我其实什么也没备,因为我备的内容,在这节课上几乎没用上。但我又用了十年的教学实践备了这节课:"教学就是即席创作",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内在求知需求出发,而不是从僵死的目标出发,才能获得最大的解放_个性的解放。

  2、讲,就一定不好吗?

  语文课堂的"滿堂灌",是诸学科中受人非议最多的一点。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不少学校干脆制定制度:语文课上老师讲析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有名言:"洋思中学追求哑巴上课的境界。教师不说一句话,学生就会了,这才是真正的高手!"语文老师噤若寒蝉。从现代教育论的角度,不讲或少讲,确实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据我所知,大学也好,中学也罢,能给我留下印象的老师,莫不是善讲的高手。我们一起去听专家报告,有人搞了许多花花绿绿的媒体,但我们背后真正心仪的,还是那些能说、会说、一语破的能给人以巨大启迪的老师。善说,是一个人全部才华和智慧的最佳外在表现。老师不能说,或者只会对学生说"好、好"的肤浅引导,是当前语文教师无能或低幼化思维的集中反映。

  当然,说什么怎么说在什么地方说,是有讲究的。

  盐城中学李仁甫老师上徐志摩《再别康桥》:一番朗读之后,他用整节课时间给学生讲述徐志摩、林徽茵以及陆小曼的恋情。末了,他说:"人们都说《再别康桥》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我看他表达的,其实是对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一种心痛。大家下课看看我说的是否有道理吗?下课。"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为他响起。 据课后调查,有80%的学生在周记里记下了这件课,并且对"林情徐意"进行了述评。 更可喜的是,不少学生把徐志摩的诗集和有关徐志摩的评论都找来读了。记得,我也曾指导学生读《再别康桥》,学生除了做了一通练习,背上"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外,几乎没有什么激情,更没人进入到现代诗歌浓情抒怀的内核。

  教学,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的背景和广泛的想象空间,这问题看似简单,(有人以为一段煸情的导语即可搞定),其实远没有解决。解读同一篇课文,老师和学生的区别,有时就在,谁更了解文本的背景而已。

  3、人文的胡椒粉,一定要洒吗?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继工具性后,人们关注最多的一大特性。现在教语文,不鼓吹人文性的教师没有了,怕被人笑无知。但什么叫人文性,教到什么份上,谓之"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各人有各人的理解。

  有老师教《活板》,准备了一些塑料模型和胶泥,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沈括的介绍,分组去再现古代书坊印刷的场景。学生兴致盎然,一会儿说,根据书中交代,老师准备的材料不全;一会儿说,其他人操作的步骤不对,应该这般这般。有争议的就去查注解,对注解有分歧的就去找老师判定,课堂有点乱,但没有学生不在动手。一段时间后,老师请大家谈操作的感受,孩子们七嘴八舌说,虽然很好玩,但古代的雕板印刷太麻烦,不如现代快捷方便。不料老师大声纠正道?quot;活字板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象征。我们有些同学平时不注意积累,连这一点也不知道,实在是太没有民族自豪感了!"接着,老师便将课堂的重心转移到民族灿烂文明史的回顾和陶醉中去了。

  听了这课,哭笑不得。一堂多有创意的文言教学课,应该说教学的目的几乎都已达到了,忽然来个所谓人文教育。难道学生动手的过程就没有人文性,就活板而言,其严密的科学性本身不就是人文性?《学记》上说,"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导而勿牵。"强调的是教学要顺其自然。当然,就《活板》而言,有没有所谓的人文性而言呢?有。只要回顾一下人类在此之前印刷的历史就有了,不需要一定上升到民族自尊心的高度的。遑论《活板》,有老师上《口技》,每次都不忘强调本文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技艺。因为这是教材"教学重点"中明确标在书前的。听多了就觉得奇怪:"高超的技艺"还要强调吗?学生一读就知道那个表演的人有本事。至于"我国民间艺人"更是别扭,为什么不说人类而一定要指出是"我国"呢?其实其他国家也有这类人才的。我们学《贝多芬传》,宣扬这位杰出艺术家出色的才华和高尚的情操,可都没强调表演了德国人民的什么什么。

  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而不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或步骤。语文的人文性更不是胡椒粉,在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课都得洒上来。重要的是拓展得自然,升华得巧妙,在关键时候、关键地方,一点便能"倏"地钻进学生的心窝里去。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