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材与教本
教材和教本应该不是一回事。
教材是专家们根据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现在也叫《课程标准》),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而编写的文本。这几年关于如何编写语文教材的问题,争论不少,足见教材存在的重要性。但就有个性的教师而言,教材其实没有任何权威性,无论是什么权威人士以什么出版社的名义编写。根据"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的语文铁律,只有适合自己的"教本"(课堂上实际用来教读的文本),才是最好的。目前的人教社新教材,因为体现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叫好的人不少。但叫好不等于就一定符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实际。我们不赞同全国使用统一教材,也不赞同全省使用统一教材。我以为同一层次的学校能使用相同的教材就不错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还可以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增删其中的篇目。凡是几轮教下来学生都不喜欢的课文,一定不是好课文,至少对本校本阶段的学生如此,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就要敢于跳过它并处理它,那怕它是名篇。
高中一册课本中的《胡同文化》、《杜鹃枝上杜鹃啼》,都是名家名篇,但学生(主要指我校学生)为什么不领情呢?前者的京味放在北京,一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但正如京剧不太容易讨异地学生欢心一样,这种反映地方文化精髓的作品,同样因无法入境不能引起我们学生的共鸣;后者的散文笔法太散,妙处年轻难以体会,只有留待日后了。当然这里面除地域文化的差异外,还有学生人生体验和审美趣味相对不足的原因。但存在就是现实,所以这样的课文要割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篇大家公认的内涵丰厚、通俗易懂的著名演说辞。可是,新教材是按能力训练点编辑单元的,同一单元的课文各自为战,在内容上几乎没有联系和支撑;高一学年同期的其他学科对此课相关内容也涉及甚少,因此,学生学本文时对文中马克思一生的学说和历史贡献,可以说知之甚少。此时,单从文本意义上孤立地分析《讲话》内容的概括性和语言的准确性,意义不大,倒是浪费了一篇好文章。所以,我们将其移后半年再学。至于用读本中的《西安这座城》(贾平凹)、《访西安古城墙》(宋晓梦)取代《内蒙访古》,那只是因为这些文章比原文更有时代精神和人本气息。
最近《南方周末》上介绍了一位老师完完全全、干干脆脆甩开课本,自己大胆地编教材。我们也有一个梦想,就是不给学生订任何教材,因为没有教材,一切媒体就成了教材!报纸刊物就成了教材,图书馆就成了教材,网络就成了教材,生活就成了教材……
2、审美和审丑
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1998年,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访问上海,在一所著名中学听了一堂物理课,任教的是一位特级老师。教学中,这位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巧妙安排教学层次,课堂上教师充分施展引导才能,提问小巧,节奏紧凑,教学流程清晰而顺畅;学生积极参与新课,活动充分,气氛热烈而自然。课后大家都自认为这件课很成功,不料美国同行反映却极为冷淡,他们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经能回答了,这堂课干什么要上呢?
这个故事曾给我以很大的思考。物理课上学生没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大洋彼岸的同等提出了异议,这里面或许还有个东西方教学观念的差异。语文课上学生如果不能就文本提出自己的思考和问题,那一定是处败笔。南师附中王栋生老师曾把学生在课堂上能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原因就在于此。学生始终顺着老师的指挥棒子跑,能跑出教师的视野吗?不能跑出教材和教师视野的学生,有出息也有限。
只会审美不会审丑就是这种惯性思维之一。或许是因为教师"端上桌子都是好菜"的缘故,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解读文章时,几乎都习惯分析作品的成功之处,(这与教师批改学生习作的情况正相反),而很少敢指出有什么不到位的。为什么?一是不敢;二是不能。据我的经验,能指出课文不足的学生,一定能说出课文的好处;而能说清课文妙在何处的学生,却常常说不出课文有那些不足,这已经形成思维惯性。语文教学长期缺乏批判的眼光,教师便容易跪着教书,学生便习惯跪着学习。
3、解构与重建 现在的语文老师上课确实是越来越胆大了。苏高中的黄厚江老师带高三,居然敢花上一周的课时,让学生自导自演《雷雨》;王栋生在南师附中教《林黛玉进贾府》,居然为王夫人坐的那把椅子为何是半新半旧的,让学生在课堂是研究一节课;李镇西说"公开课,你别再作秀了",并且问:"课上一半下课了,这节不完整的课就一定不是好课么?"翔宇教育集团的袁卫星上《一碗阳春面》,课始唱MTV《北国之春》,最后又以师生齐唱《好人一生平安》结束,将日本的小说上成中国的"常常感动";我的一位同事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整节课和学生一起数数,数在故事的主人公别里科夫身上有几个套子?在数来数去当中,文章的主旨迎刃而解,简直举重若轻……无数实例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坚冰和枷锁正在被打破,语文正在打破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的壁垒,走向互动和融合。语文教学已经或即将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然而,解构僵死的、呆板的模式是一方面,重建这个"走向建设"的大课题更艰巨,更需要提倡解放思想。在庸者手里,任何一种理念和模式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束缚;在智者心中,所有的探索,包括失败的教训都将成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对此,我校今年明确提出了"四不"的操作原则:1、要求:不重篇数重字数。高中学生每学期以后不规定学生作文的最低篇数,但有字数的要求。高中学生每人每学期必须要有五千字的文字经老师修改后能够整理出来,打印成册;平时写的周记和随笔不得少于一万字,建议每个学生奍成写日记的好习惯。2、选题:不重大话重随感。教师少布置命题作文,学生作文的素材主要从其日常生活中取得,就自己的切身感受叙写真情、发表观点、交流思想。随笔的角度小,但挖掘要深一点,最好能写出个性。逢到焦点题材,全班一起讨论。3、批改:不重缺点重亮点。教师独批也好,学生互批也好,重要的不是找出文章的不足,而是发现文章的亮点。亮点可以是题材选择、谋篇布局和详略安排,也可以是一段新论、一句妙语甚至一个题目。班上建立起发表园地,专门发表这种半成品。4、评讲:不重教师重学生。在整个作文教学体系中,评讲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成功的具有普遍推动力的讲评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写作热情的高涨。但传统的作文批改,占用了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教师提高思想水准、文字鉴赏水平及课堂调度能力的问题反而难以得到落实。更不好的,语文老师辛辛苦苦的成果也常常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习作,没有得到老师充分的尊重,价值未能得到最大体现。老师讲评的水平也有待提高。为此,我校们干脆大胆地放手,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甚至多次参与到自己或同学作文的评讲中来,作文课的主体也应该是学生。一篇习作通过同学们的自评、互评和老师的总评,其被阅读的视率得到大大提高,刺激着学生的自尊心,极大地满足了作者表达和交流的愿望,老师同时得到充分的解放,敢于与学生一起写下水文,点评往往能有的放矢。
"四不"教学策略,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热烈欢迎,也有人提出质疑和反对。有人担心于学生的看法、家长的意见和领导的评价,更担心作文教学的无序和学生抄袭现象的返潮。 应该说,这些担心不无道理,甚至在理论上还有说不通的现象。但重要的是敢于善于尝试。拿出胆识,放下包袱,在理念上制度上实践上做一点可贵的尝试,一定是没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