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教育中的“合力”
        ★★★★
【字体:
教育中的“合力”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教育中的“合力” 

      作者:李晴 

  事物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都有不可缺少的一样东西,那就是“力”。它或是来自地球的外在引力,或是源自于自身所具备的内在动力。物体要向前运行,就必须有力量的源泉。人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他前进的每一步无不与各种力量的相互配合密切相连。

在中小学教育中,有很多老师和家长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点:某某天生聪明,是块读书的料,谁谁简直就是块朽木,不可雕也,还是放弃了吧。其实,他们都没有清楚地认识到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育本身是一个漫长而系统的工程,只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方法,耐心而细致地做好教育环节的每一步,让各种力量形成“合力”,那么,在学生身上就会达到真正意义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教育效果。

教育的“合力”主要由“拉力”、“动力”和“推力”三部分组成,即F合=F1+F2+F3,这种教育合力在初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作用尤为突出。 

F1即“拉力”,它是教师师德修养和知识水平的综合体现。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人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尊敬,更重要的是作为每一位教师,应该从中深刻地认识到“为父”的责任。因为从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面对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你的肩上就已承担起教育他人的社会责任。因此,你应该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你的学生。用你的爱心去感染每一位学生,少些师道尊严,多些朋友式的沟通,让学生信任你,亲近你,学生自然就能“亲其师,信其道”了。不然,学生对你有抵触情绪,你的一番苦心就会付之东流。当然,光有一颗对学生的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在日常教学中,旁征博引,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把知识最大容量地传递给学生,我想,这样有吸引力的课堂没有不受学生欢迎的,自然教师也能最大程度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功能。可以说,教师的“引力”使学生爱听、乐学,发挥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反之,若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面无表情,照本宣科,仅仅是为完成任务而教学,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 

F2即“动力”。它是从学生心里迸发出的一种内在能量。有轻松的学习环境,具备良好的学习条件,尤其是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潜力最大限度地被发掘。这时候,学习过程在学生眼里就是一种享受的过程。他会自我钻研,废寝忘食,就象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达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鲁迅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自信,在自信中赢得他人的尊重,在他人尊重的眼神里看到知识的巨大力量。这一良性循环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出一股力量,催人奋进。 

F3就是“推力”。它体现在家长的日常督促检查中。作为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因此他们会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产生懈怠情绪,在多元化的世界中迷失方向,在激烈的竞争中承受不了压力等等,即阻力F4。这些阻力的存在,严重的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作为父母,应该及时引导,纠正孩子身上随时萌发出的不良倾向,扶一把,送一程。这些独生子女不仅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父母人生目标的延伸。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推力”愈有力,愈持久,孩子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反之,家长若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学生将失去下滑道路上的最后一道屏障。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因此,在漫长的教育过程中,“拉力”、“动力”和“推力”形成的“合力”能最大限度地抵消学生下滑的“阻力”。即F=F合—F阻,F>0、F=0或F<0,这最后的结果将标志着这一个学生的成功与否,也将最终检验教育在学生的每个个体中发挥的作用。 

可以这么说,在教育过程中,F值愈大,不仅是个人的幸事,家庭的幸事,更是一个国家的幸事。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