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正处于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信息化社会中,给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背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给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同时,新课程方案的实施,要求我们无论从教学形式还是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都应走在前列,尤其高考模式和指导思想的变化,引发了教学评价的变革,从而使教学过程的管理和调控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由于面临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复杂性和发展性,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如何实现教育目标,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因此我们提倡从合作学习到创新性研究,在学习形式上从探究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不仅教与学形式上的变革,更要求在教育理念上有前瞻性的思考和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指导我们的具体教育实践。
近年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人本主义思想教育,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加强"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的教育思想,是学校基础教育科研建设的根本,只有做好了这个前提,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的探讨才有价值,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形成才有可能。
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思考和探讨的问题比较多,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造、发展的机会,同时也面临着教育科研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尤其科研队伍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困难的工程,由于周期长,不能立竿见影出成效,再加上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的教师静下心来搞点研究有些困难,因此师资队伍出现断层,教学智育缺乏合理结构化,这也成为必然的现实。作为科研管理工作者应清醒认清"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重任,只有通过它才能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才能在生源相对缺少的情况下拥有大批的生源,学校的发展才有可能,因此,加强科研建设尤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任何学校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加强基础教育科研建设应在具体工作中围绕学校的总体目标和中心工作,通过阶段性目标的提出和计划的制定,设定具体可行的工作措施,以活动带动各项工作。树立以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以重点,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优质、有序、高效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为抓手,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潜心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以教研教改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教师理论素养,利用多媒体、网络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具体而言,在工作中树立这样的思路:以课题开展为总抓手,以督促、指导实验过程为基本形式,激发教师自身理论学习的动机,从而大面积地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的提升,让教师在增加内需过程中提高实践的科学性。如果仅限于教师抄了多少理论笔记,那种科研建设是浅层次低品味的;同时建设"骨干教师"、"校级名师"、"首席教师"的教师梯队;以教科研绩效评价为手段,督促学科教研室开创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加强学科教研室内部管理,指导学科教研室本着在教学中研讨,在研讨中教研,在教研中提升的原则,大面积、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理论科研素养;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进行教研和教学,创新性地办好学校的学术性期刊,发挥它的引导和评价激励作用,吸引更多青年教师参与到教科研中来。协调与各处室的关系,尤其是教务系统常规教学的管理,树立以常规为载体,以教研为方向,强化常规教学,坚持教研为指导的先进理念。
工作措施及设想
1、强化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注重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以科研氛围、学术氛围建设为先导,通过各种评比活动形式为手段,激励、引导教师积极自觉参与到教科研中来。
(1)、营造浓郁的教育科研氛围,倡导良好学术气氛,通过计划的制定、落实,学习和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强化科研水平的提升。
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Ⅰ、理论研究类、学科研讨类;阶段性做出的相应的理论学习笔记,教学心得;学科教研室主任配合检查、评价,以便对全组有初步的了解。通过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能力,从而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新型人才观 。注重学习、吸收各科教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有关信息,拓宽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Ⅱ、加强网络学习,鼓励、促进教师利用网络知识进行教学备课,鼓励青年教师大胆更新。
(2)、创办教育科研论坛,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兴建教育科研信息平台,编辑电子期刊,增大教科研论坛理论学习的力度,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借助网络,起到及时评价和传播的作用。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教科研的探究中来,同时,把学科教科研论文,上传的材料,及各学科教研室的网页,把参与讨论的多寡作为评价的手段,尽量实现无纸化传播,同时实现传播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目的。
2、督促、指导课题的立题申报和过程管理,强化责任意识、目标意识,以课题为龙头,以实验人员的研究过程为抓手,深入学习、研究,实现实验教师理论素质的全面提升。加大实验成果的辐射面,以课题承担者为第一目标责任人,增加对课题管理过程中阶段性评价和总结,汇编各课题阶段性实验成果,以论文、专著、教学模式探讨、提纲的编写或者教案、试题编印等方式呈现,并及时给予评价,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修正阶段性实验成果,使各课题研究始终处于"探究-总结-实践检验-修订完善-发展理论"的动态过程中。
在实验过程中,坚持"产研相结合"的方向,用教学绩效评价教育科研,防止两种偏向:一是"唯成绩论",不注重学生素质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二是"沽名钓誉式的教科研花架子论",不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闭门造车式的教育倾向。应树立任何教育科研过程和成果都要用实际教学来评价、检验、修订、完善,从而使我校的教育科研真正实现"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我校教育科研发展的新路子,实现我校提出的"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目的。
同时,搞好全校性总体课题的规划,抓好各子课题人员组织及研究工作,要组织好实验课、研究课,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课题主持人要组织中心组成员根据教学实际调整、修改、补充实验计划,认真总结分析,进一步提高实验效果。音、体、美学科要在总结原来课题成果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新的科研计划。其它学科的微型教改,各教研室在统筹兼顾的情况下,注意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总体规划和立项。通过教研教改,带出一支善于钻研、勤于动脑、作风扎实的骨干教师队伍,达到以老带新,全面提高的目的。对实验课题过程管理和监督指导,保证使每个专题有计划、按步骤进行。提倡有实验课题的学科自编辅导教材或训练丛书,及时上报,经验收合格,及时推广。各实验课题要切实做好开题实验、理论探讨、过程调控等操作阶段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教科研实验的龙头作用,创设浓厚的教研氛围,通过实验研究,总结经验,进行理论升华。
3、在新高考形势下把握高考脉搏,除了加强学科组内部本学科知识和能力交叉点的研究外,还应注重相邻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在不挤占课时的前提下,引导教师向课堂教学要效率,向课外要特长,注意提高学生学科内能力、跨学科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做好各方面工作。教科室在适当时期组织理综和文综的集体教研,并确定中心组织人,提前提出解决的问题,相应的子问题,并督促综合研讨会汇编的信息、试题及时在学科内进行研讨和学习,主讲教师从市、县级优质课获奖教师中确定。
4、启动骨干教师的培养工程,全面规划师资建设工程,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大力实施"名师工程",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省市级的教学能手,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水平。学校制定评选校内名师的标准,依此为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努力工作,拼搏进取,以形成高尚的师德、高超的教学技能、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广博的知识视野,建设一支科研型、专家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使学校不断获取主动发展的动力和能源,真正实现名师带名校、名师带名生。
5、以教学常规的评比为载体,坚持教育科研为方向,强化常规教学,注重教研理论指导,实现用活动促教研,在活动中求发展的目的。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教科研工作计划,进行"教学新秀"的评比。内容包括四个方面:A、优质课;B、优质教案;C、说课;D、教科研论文。为避免一节课或者一节教案、一篇论文不能完全评价教师科研能力的不足,将实行四种课型综合评价的方式,同时,为避免精心打造一堂课和一节教案、一篇教学论文引起评价的偏颇,实行连续持跟踪评价的方式,能说出理论依据,这样开展研究课和公开课活动方式,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
(2)加强骨干教师的动态管理,采用发展的观点评价、聘用骨干教师,通过活动,真正实现骨干教师的模范辐射、带头作用。教科室通过以下几种活动确定、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实际作用:A、各种可行的公开、观摩课;B、可种课型的自我分析及理论探讨中的真挚卓见,引导本学科理论向纵深方向发展;C、教育科研课题或者子课题,并在实际教学进行示范;D、举办学科内部理论讲座,记入个人、学科教研室科研绩效中。
(3)继续实行"开放课堂",各学科骨干教师、校级名师要随时向全体教师和家长开放。各教研室间周举行一次公开课。各备课组每周举行一次公开课。高级教师、省市县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优质课一等奖获奖者的课随时开放,其他教师可随时听课。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每周至少互相听课一节。教务处要加强对此项工作的检查督促,做好统计和反馈工作。
6、协调与教务系统、政教系统的关系,围绕教育科研与教学常规交叉的几件大事、教育科研与德育研究共同的问题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共同将我校教育科研和常规教学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
总之,学校教育科研建设是一项规划长远,有明确发展方向和具体任务实施的实践过程,在过程管理中,应从教育发展的前瞻性角度上,看待所从事的教育科研工作,把学校科研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与长远规划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发展路子,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