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姐
那天我爱语文跟我交流的时候说,语文教学现在有一个趋势,那就是语文教学活动避免问题呈现,我不明白他们说的问题是什么类型的,昨天想了一天,还是没有想明白。
我只是觉得,只要人的思考存在,学习中就一定有问题呈现,只是问题的类型会有所不同,另外,我突然有一个感觉,数学与科学的问题是非常清晰的,可以抽象可以迁移的。祝老师说,语文的问题具有情境性,角色主体性,所以,我那天就觉得数学与科学的问题化学习大部分可以是问题解决,但语文不一定,它可以是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神入,类似于辛迪整理的问题理解的各个侧面,当然这个理解的概念不是心理学层面的 ,可能是更高的层面。
我怎么觉得语文到处都可以是问题呢?期待我爱语文与诗燕等的争吵
入侵格林纳达怎样活生生地体现了门罗主义?
为什么参议院没有表决通过弹劾克林顿总统?
为什么理查德三世被认为是一个魔鬼国王?
怎样比较罗马戏剧与印度文学中的英雄史诗?
你能想象那些代表墨西哥文化的踢球方式?
假定恺撒没有从高卢返回罗马,帝国还会存在吗?
2100年的生活与今日可能会有何区别?
要求大学为男女运动提供资金公平吗?
你对驾驶年龄提升至18岁有何感想?
评判彼拉多处死耶稣的决定是否正确?
为什么你投票给_____?
你对毒贩采用死刑有何想法?
我爱语文
这几天事情太多,等我想好再来谈:)
苦梦
避免问题呈现不是说语文就没有问题了,只是问题可能已转化为一次活动,一篇文章,或者是一场争论。
像上面的一些问题,很多还是要回到科学化的分析中,这与基础教育中的语文问题呈现形式是相悖的。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知识的学习可以由问题生发,但问题只是穿针引线,实质的学习活动不会像理科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样。理科总是将主问题分解成子问题,由解构到整合。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来完成的,且学习结束后也不会一味要求给出答案。以“2100年的生活与今日可能会有何区别?”为例,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科学》中,会将想象中的2100年生活与现代社会作多方面的比较,答案与问题紧密联系。但在语文课中,其训练的基点往往会放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搜集资料能力、阅读能力等。我想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会将结果以一篇想象作文的形式呈现,至于答案已无须精确、详尽地给出了,因其训练目的已达到。也就是说,理科的教学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语文的教学以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中心,问题只是载体与引子。
安姐
苦梦的分析很是精到,但我也许只能同意你一半的观点,至于语文的表达形式与科学的区别,我想我同意你的观点。一是语文的表达是个体的文学的艺术的,而不是公众的科学的规范的。
但是我要反对的是,文学的艺术的并不意味着抛弃理性的逻辑的,它们之间不是对立的。如果我们试图让别人信服你的观点,感召别人的深刻的情感体验,如果你的言论仅仅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无病呻吟,那也不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继续------------以“2100年的生活与今日可能会有何区别?”为例,如果这个问题出现在《科学》中,会将想象中的2100年生活与现代社会作多方面的比较,答案与问题紧密联系。但在语文课中,其训练的基点往往会放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搜集资料能力、阅读能力等。我想大多数的语文老师会将结果以一篇想象作文的形式呈现,至于答案已无须精确、详尽地给出了,因其训练目的已达到。-------------------
在这里你认为,语文与科学的区别是,问题的答案无须精确,但想象是否丰富,写作是否生动却很重要。我还是只同意你一半的看法,假如以这个问题,科学的回答需要观点明确,证据充分,分析合理,表达清晰;我想语文的回答,应该是分析独到,更有个人魅力,表达生动有感染力。但是语文的回答还是需要分析与理据的,只是她更注重个体体验性、更注重表达的文学性。
即便是发挥想象力,我们想象2100会是怎么样,那也肯定是在搜集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有所启发有所分析的。不是凭空臆断的。
但是我现在糊涂了,我们学了半天的语文,却未在深层次上有所思考,不讲究言而有理,言而有据,我们说了一大通,语文素养究竟是什么?
如果我们的语文不是建立在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体验的基础上,那么她的表达再怎么想语文性,也是浮于浅表的语言文字。语文反对科学主义,但不反对科学精神,健全的理性与科学的态度,深入的分析与逻辑的表达,我觉得也应该成为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难道一个文学评论家的文章就不是一篇好作文吗,只有韩寒的《三重门》才能算好语文吗?我倒是觉得《本领恐慌》更有思考深度,更有思想内涵。世界上所有大师的文学作品哪一个不更有思想内涵。
当然,我们需要反思问题化学习带来的科学主义倾向,既过度规范后的模式化、过度逻辑后的呆板化,我们要使孩子们的体验更人文性,让他们对生活更有体验,而且允许他们有独特的体验,我们也有责任让他们表达的更生动更丰富,而不是科学八股文。
所以,如果我是语文老师,我会把这个问题改一下,使它更有祝老师说的语文问题的特点,角色化人性化情境化:
“2100年的生活与今日可能会有何区别?”假设你是一个医生,或律师,或宇航员,或是交通设计师,或是你可以想象的任何一个社会角色,你怎样看2100年的生活与今日有何不同,欢迎你做一个预测报告,更欢迎你和你观点不同的伙伴展开一个辩论,当然如果你有兴趣让你的文章成为又一本哈里波特,那也是未尝不可……
不过这个设计,感觉有点“我爱语文”风格:)
经常有一种经典的说法,“如果你走在森林里,当你对身边的野花赞叹不已,却对它的生物特点一无所知,那你的浪漫也是浅薄的。”
但我又加了一句,“如果你一味地数落着森林里的花种,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你充其量是一个活着的死人。”
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语文不是苍白的言语,她是具有一切生活内涵、生命意义的丰富的语言。语文也不是没有丝毫科学逻辑的文学赝品,她是具有哲理魅力的内含理性的感性作品。
最后,还得跟苦梦打声招呼,我的言辞可能太挑战性了,虽然我知道你是谁,既然是朋友,我就老实不客气了:)因为争吵才够劲。
原文地址:
http://www.lookercn.com/cgi-bin/lb5000/topic.cgi?forum=2&topic=91&show=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