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语文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育
          ★★★★
【字体:
语文教学中创造能力的培育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一、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大纲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的语文素质。 
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在新大纲中有明确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怎么着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这段话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也是对小学语文素质的全面概括。语文素质虽然主要指语文能力,但要形成语文能力是和思想、思维、情感、文化知识、学习习惯等做人的品质分不开的。所以说,语文素质也就是做人的素质。通过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语文素质中最核心的是发展语文能力、创造能力、情感和学习习惯。语文能力是基础,创造能力是核心,情感是动力,学习习惯是保证。“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发。 
二、创造力的培育是语文教育素质的核心 
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中心任务,也就是说,创造能力的培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新大纲中明确提出“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培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素质的核心。因为语文课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会表达出丰富多彩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语文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小学生正是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思维。因此必须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能力的提高,必然会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创造性。 
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必须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首先,要明确创造的含义。简单地讲,创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知识、思想、材料重新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从学生方面讲,就是指教学的主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依据语文教学规律,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经过重新体验、感悟、重组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方法。学生学习语言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独自的看法,但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复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如理解课文不是人云亦云,而有自己的看法(正确的看法);作文中个人思想、情感的体现,个人对事物、人物、景物的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是创造性学习。语文课中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课堂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此外,学生自编板报、手抄报、校报,自办广播站,由学生自定、自定、自编、自画、自播,这些都是发挥学生创造才能的语文活动。其次,还要明确学习的创造性不是孤立的,它与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相联系,与敏感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果断的判断力紧密结合。 
三、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的培养是形成创造力的基础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首先,要具有坚持真理的态度有诚实的品质。从小就要养成讲真话、一丝不苟的良好品质,因为创造不容许丝毫的马虎虚假,敷衍了事。坚持真理和诚实,这也是做人的道德根本。其次,要具有讲究事实根据、以理服人的精神,反对主观臆测,反对假大空。学生讨论时要有自己的观点和事实依据,作文时要写真情实感。第三,要养成善于思考、探究以及精确表达的习惯,在学习上要多质疑、多追问,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因为语文课更需要养成精确的表达习惯。第四,要学习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综合的科学思维方法。学生具有了这些科学精神,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科学地、准确地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思路。其次,教学过程的组织要科学有序,使教学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合理地利用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第三,教师要以规范的,准确的语言进行启发、引导、解惑,课堂提问要精、要准、要巧,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使学生明确地理解字、词、句、段、篇所表达的内容、思想、情感,理解语言的科学性,获得规范的语言积累。同时,通过语文学习还要获得正确的文化科学知识,并通过掌握语文能力及获得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及科学探索精神。第四,要讲求实效,切不可追求形式上变花样。教学方法的使用,要化繁为简,变难为易,要达到短时间内获得高效率。 
四、创造性语言训练和创造思维训练的统一 
语文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方面。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以训练创造思维为主,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割裂开,那是不正确的。 
(一)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为主,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其特点,主要表现在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广阔性等方面。 
1、丰富学生的表象,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表象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能通地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性、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像的材料。为什么要积累表象呢?因为人的思维活动是和对表象进行形象的或语言的加工概括分不开的,表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语言调节下,可以由以感知为主的感性认识发展为以概念、思维为主的理性认识。所以表象在思维过程中是常用的,它在儿童思维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形象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们思维就会沃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教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自然地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观察的事物在儿童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表象积累多了,就会成为儿童语言表达的素材,就会使儿童的说话、作文内容丰富起来,不会感到没话可说、可写。 
2、发展学生的想像,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想像是指人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改造和结合而产生的新表象的心理过程。想像是形象思维的中心环节,想像渗入到思维,才能有完整的创造思维,因此想像的发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法国启蒙时期的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想像,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像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中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不会具体生动。想像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的想像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像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新闻记者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像呢?儿童想像的发展主要靠课文中和教师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的意义,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地学和珠想像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像课文所写的景、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如《林海》的第2~5段,写山岭的各种形态: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的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句,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像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像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像。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就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像。“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像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揭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像的。在启发学生的想像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要求学生用语言表达想像,其语言必然是具体的、形象的。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像。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不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学生就会在头脑中产生丰富多彩的想像,并用语言表达想像的结果,其语言就会是形象的、具有创造性的。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经常是用生动而优美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想像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像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性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像。 
3、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创造性语言发展 
在教学实际中,往往发现学生只随从老师的意见,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缺乏不同意见的交流,使教学显得死板。其主要原因,即学生的思维不灵活、不广阔,缺乏求异思维体现于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多样性上,在求异思维中往往闪动着创造性的智慧火花。 
(1)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有人说,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陶行知曾讲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张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启发学生想出:第二场,齐威王若用上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可取胜;第三场,中等马对中等马,因为齐威王的中等马比田忌的中等马强,所以齐威王仍能取胜。齐威五可以二胜一负。齐威王还可以改变策略取胜,即以中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输一场,再以上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以下等马对下等马,又可胜两场。)当学生想出以上对策后,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按以上对策,齐威王占胜田忌,需要一个什么条件?(即必须田忌先出马)。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2)教师要等于设计多形式、多层次、多答案的练习。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你就不要重复。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 
(二)以创造性语方训练为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性的语言训练是以思维的创造性为基础的。所以创造性语言训练,也是创造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不能要求过高。以作文来讲,小学生作文不能像作家的文学创作,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能比自己以前写的有进步,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表达。如果有些佳句和新意,那就是高水平的、创造性因素更强的作文了。 
创造性语言训练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过程中逐渐增加创造性成分。要使学生的语言发展具有创造性,关健决定于教师在设计语言训练上的创造性。 
1、扩展性的语言训练 
有的教师教课,课文中有哪些生词或句子,就死死地教哪些,多一点也不敢扩展。这样学生的语言、知识、思维就受到一定限制。而有的教师则给学生的词句是那么丰富。 
(1)扩展词汇,发展语言,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语言发展的标志之一,就是词汇量的丰富;学生词汇掌握多了就会促进语言的发展。如李吉林老师经常是抓住一个关键词,让学生学会一串词。她教学《初冬》一课,让学生结合课前观察的初冬景象,必得冬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冬”。然后举一反三,春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春”;夏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夏”;秋天刚来到的时候,叫“初秋”。一下子就让学生掌握了“初春”、“初夏”、“初秋”、“初冬”一组词。又如教学《荷花》一课,第四节,老师问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学生:这个小朋友看得很仔细、很认真。一般教师问答到此即结束了。可是李老师又问: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得时间长、看得很专心,或看时表示出爱荷花心情的词有哪些?出示句式:我( )看。于是学生答出: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无(出神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这样的词句训练多么生动活泼,不仅丰富了词汇,还发展了想像力和创造思维。同时也为理解该段启动了学生的情绪,尤其是使学生理解了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词,对学生的说话、作文帮助甚大。 
(2)扩展句子,发展语言,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语言发展的基础是掌握好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学生能把句子说好或写好,应付支为作语言打下牢固的基础。尤其是扩展句子,既是连句成段、成文的基础,也是使思维发散和深化的过程。一般可以运用连词造句,几个连词连用,说出或写出连贯的句子,思维就展开了。例如《荷花》一课。第二小节,通过读,教师可以提示句式: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 )荷叶 ; 
看到( )荷花 ; 
看到( )花骨朵 ; 
看到( )小莲蓬 。 
要求学生用“又”、“还”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然后再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就是在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具体、更美一些。例如有的学生说: 
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以上是李吉林的教学) 
这种语言训练是逐步扩展句子,还可以由教师提出一个总起句,然后要求学生叙述一段话。如《翠鸟》第一段、《松鼠》第一段,都是以总分结构写的。可以练习总分结构的写法,由教师提出一个总起句,要求学生分几方面说或写一段话,这就需要把思路展开,才能说写完整。 
2、重组性的语言训练 
学生对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的重组练习,是训练创造思维,训练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是语文内容的重组训练 
对课文的句、段、篇可以重新组织,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可以采用“补充故事情节”的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可利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概括性词句、标点符号等,补充故事情节,使情节具体化;还可以根据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描述,展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想像;也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想像故事情节。一般采用补写、改写、扩写或创造性复述等方式。 
二是语文形式的重组训练 
(1)变换句式训练。如以陈述句变为反问句或设问句;由反问句或设问句改为陈述句;由二次否定句改为直述句或改为反问句、责问句;由一般句子改为比喻句或拟人句;还有对话改为叙述或叙述改为对话,都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必玫创造性。 
(2)改变人称的训练。有的句子可由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可以改为第三人称。有的可以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一或第二人称,例如《小音乐家扬科》,读完第四段后,利用课本插图启发学生想像,可进行改变人称的句子训练,让学生表达内心感受。李吉林老师设计了以下的训练: 
用第一人称描述儿童的内心感受。教师给了一句话:训练一,“扬科终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小提琴”,他心里会怎么想,或者会自言自语地说什么?(板书:“心想”、“自言自语地说”)训练二,复习朗读前一段写小扬科爱提琴的句子,“只要他摸一摸……”“杨科多么想仔细地……”“扬科很想把它拿在手里……”,用第一人称口述,扬科想:“我……” 
这种变换人称的语言训练,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改变人称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老师很注意启发、提示导语,教师的设计非常用心,主要把学生的心里话导引出来。 
(3)重组文章结构的训练。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对于一些语言章结构特殊的课文可以进行调整。例如《凡卡》一课是直叙、插叙交叉进行的。可以启发学生按两条线重新安排结构,一是选出书信内容,二是理出插叙的几件事,重新组织,使学生重新探索文章结构特点,加深理解,使思维条理化。有的课文还可采用变倒叙为直叙,或变直叙为倒叙;或改变开头、结尾;还可以改变构段的逻辑结构,如总分变分总,因果变果因,连续变递进等。这样的语言训练,实际上也是作语言指导和思维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作文能力。 
五、教师在创造性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足够的语文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必须要起主导作用。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和较强垢创造力。教师要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第一,教师要创造适合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师生和谐的教学民主环境。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不能让学生事事听老师的,要相信学生是有创造潜能的,要以诚奶的态度对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要重视学生的情感和意见。因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气氛下才能进行,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垢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第二,要改变机械单一的教学方法,建立积累——迁移——创造的教学过程。有的教师常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学生学语文,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要做到教一句使学生能体会出三句。一篇课文要设计出多种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可设计多种课的类型。如以感知、理解和欣赏为目的的朗读训练课,演讲课;以训练读速为目的的默读课;以运用读写方法为目的的读写练习课,课外阅读作品报告课;以发展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探究课,特别是高年级探究课要大大提倡,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在语言积累和迁移中学会创造性的语言运用。第三,语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书本开放。教师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学习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要把学生带入书本中去,使之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阅读、积累,这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源和流,教师要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总之,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于教学的个性上,不要受教宵参圪的束缚,不论是对教材还是对语文活动都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处理,使教学个性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这样的教学就会具有创造性,学生学习的创造性自然也会相应地得到发展。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