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网络环境下教学:殊途要同归
          ★★★★
【字体:
网络环境下教学:殊途要同归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课堂教学要分五步进行

  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习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阶段内均可到网上去查阅资料,组织讨论,解决自己在学习中碰到的各种问题。这种新型学习方法的关键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将传统的“吸收—储存—再现”模式转变为“质疑—探索—转化—创造”的新的教学模式,把“学以致用”突出出来。除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外,更强调电脑网络的工具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围绕以下五步组织教学。

  1.指导预习。预习中,学生不仅要解决字词的音、形、义,初读课文,更要能发现并提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查阅网上资料解决部分可以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仍不懂的,则由学生利用校园网络应用软件的提交功能,传到教师机中,供教师备课参考和学生课堂讨论用。

  2.组织讨论。讨论前,学生把从网上查到的资料存在自己的电脑中,编好顺序。讨论中,要求学生普遍发言,可正问、侧问、反问,鼓励持不同观点,允许相互对立的观点存在。教师的作用是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围绕中心并能联系实际。

  3.精当讲解。讨论结束时,教师要全面总结,但小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太久,所以要做到精当讲解。从讲解内容上看,要讲在重点处、讲在难点处、讲在中心处。

  4.及时反馈。一方面,在课堂讨论、讲解之后,教师将事先编好或从互联网上选好的练习题,以发送或广播的形式送到各个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上操作或口头回答;另一方面,每一课或每一单元学完以后,学生要按照教师要求,在电脑中自出测试卷,然后提交到教师机中,教师则根据学生自出的试卷重新组卷,使其更加合理,重新传回学生机,由学生动手操作或采用“师—生、生—生”合作的形式来完成。

  5.拓展延伸。教师在新课结束时,有意识地留一些需要思考并带有操作性质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继续学习。学习完成后,教师可以出专刊或专栏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就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使知识向能力延伸、阅读向社会延伸、课内向课外延伸、学校向社会延伸。■夏珩哲

  课例:《看月食》(语文)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认识比喻句,能按照书上的样子填写比喻句。能说出月食的全过程,并懂得月食形成的科学道理。

  直接导入:课前教师布置从网上查找有关月食的资料。学生展示资料,教师评价。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学会提问题。现在想想看,你们面对月食,想知道它一些什么呢?电脑显示“看月食”三个字,并不断闪烁。教师把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并用电脑出示。月食的经过怎样?什么叫月食?月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2.查找资料、课堂讨论、解决问题:

  ①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你们提的这些问题从哪儿找答案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在课文《看月食》中、课外书和互联网上自查资料、人类未知,将来研究。

  ②我们读书不仅要会提问题,还要会解决问题。关于月食形成的原因,书上讲得很清楚,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问题出现在课文的哪几节?

  ③学习第一、二节课文,重点学习比喻句。出示比较“圆圆的月亮像个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和“月亮挂在天空中”两句,哪一句好,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解答。

  ④我们再来看看,月食形成时,月亮是怎么变化的?用你们从网上找到的资料边演示边说。学生操作电脑演示、解说,教师进行切换,以便全班学生都可看到。学生解说完,教师提出要求:书上是怎么说的,找出来,自读、小组读、全班读。然后出示反馈练习。

  ⑤月亮、地球、太阳是在不停地运动的,那么作者是怎么写月亮复圆的过程的呢?请一个同学读课文第五节,其他同学准备提问。学生读书提问题,重点讨论本节与第三节的不同之处。

  ⑥同学们,刚才我们讨论了月食的过程,由此你会想到什么问题?有学生答:月食是怎样形成的?教师顺势要求:能用你从网上找来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吗?学生边演示边说,教师通过网络传送给大家。

  ⑦对于月食的成因爸爸是怎么说的呢?学生读有关课文,讨论解决:背着和对着的区别。

  ⑧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都弄懂了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妹妹也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对照学习第一节与最后一节,读有关课文。

  3.指导实践、指导应用:至于妹妹回去后怎么告诉奶奶的你想知道吗?请学生合作表演,一个做奶奶一个做妹妹,表演给同学欣赏。

  4.总结、拓展延伸: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月食的过程及其形成原因。其实,茫茫宇宙,奥妙无穷,除了月食以外,还有流星雨、日食等有趣的自然现象,同学们想了解这些知识的话,请课后上网到老师课件上提供的网站上去学习吧。(执教:夏珩哲)

  教育观念转变最重要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有一系列重大问题要在实践中攻关突破。在此之中,“三件”建设是整合的基石。正确处理好硬件、软件、潜件三者的关系,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大课题。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等潜件建设放在首要地位。校校通工程、校园网建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都需要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作指导。反过来讲,各项工作都必须建立在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上。

  推广应用教育技术,教师是关键。潜件建设,教师的培训是关键。在教师培训上,既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对教育工作者及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又要注重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要有全新的教育观,又应有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作支撑。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先导条件。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不要人为地在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划分界线,要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具备不断更新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被不断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废掉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教学观,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

  潜件的水平提高了,就会带动软件建设,就会有大量科学、有效的软件产生出来。反过来讲,高质量的软件也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如果软件跟不上,就必然影响到硬件效用的发挥和潜件的具体落实。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的一是学习资源,二是学习过程。如果我们只关注学习资源,不关注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资源中的设备和设施,不关注教师和学生,都是非常片面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水平只是一个投入问题,而软件水平和潜件水平的提高比硬件投入要复杂得多。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要从根本做起,真正把潜件的水平提高上去,带动软件建设,从而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在建设中,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但潜件建设和软件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西安交通大学阳光中学 徐赐成

  教师的作用是引导与拓展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的主要学习工具是计算机网络和教师课前制作的课件、网页及相关链接。

  课堂上教师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后,学生自主决定是到局域网的服务器上查资料还是到互联网上查资料,自己决定进入哪一个网页,学习进度、难度也由学生自己控制。教师的工作主要体现在课前的准备、课上的帮助和方向的控制及课后的导引、拓展上。

  1.教师课前准备

  ①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提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或专题。

  ②教师上网查阅资料,记录相关网址、网站,对资料进行遴选、下载,检查所选网站的安全性、资料交互的可行性。

  ③进行教学设计,包括问题的导入方式、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的组织及其在计算机上的显现方式、课堂讨论、师生、生生交流的设计等。

  ④根据教学设计编写脚本,设计制作网页。将准备好的课件和相关信息资料链接在网页上。

  ⑤将网页挂接到校园网的服务器上,为学生构建探究学习的环境。

  2.教学实施阶段

  由于课题的选择和要求不同,教学实施过程也有些差异,一般包括这样几个过程:

  ①学生学习准备:学习上网的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必要的网络知识培训,学生在教师指定的网站进行登记注册,熟悉网络运行环境。

  ②进入问题情景:教师以适当的方式导入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环境。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对各小组探究问题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要求,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级别的要求。

  ③学生探究学习:学生根据学习内容,或直接进入相关网页,或调用网上资源,根据原有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共性的内容集体学习,探究、拓展的内容个体学习,将全体与个别、共性与个性有机地结合。

  ④交互、讨论、评价、总结:网络环境下的交互与传统课堂有较大区别,所有学生发表的建议、评论和学习所得都可以即时表达和交流,任何一个发表的内容其他学生都可以同时看到,使每一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实实在在的参与者,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的讨论方向,对问题进行概括、总结。

  3.课后拓展

  网络课虽然只是针对具体内容而设定的一节课,但是学生一旦利用网络上课以后,所表现出的对因特网的热情是教师事先意料不到的,这些恰恰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教育契机,也是学生进行知识拓展的需要,教师要给学生一些网站、网址,引导学生正确的上网观。

  ■江苏徐州中国石化管道中学 陈强 罗娅 巫平

  课例:轨迹(高三数学)

  1.基础知识回顾。用PowerPoint演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进入“http//www.gdzx.net/”,进入“数学园”,进入“预习中心”及“资源中心”学习。

  2.分层学习。分三级,即基础、拓展、挑战极限。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其中一级进入。每一级又由三个部分构成——测试、问题、练习。这一部分每一道题如答错,系统会自动返回“数学园”,学生可以进入“预习中心”及“资源中心”查阅资料后再答,回答正确则进入下一题。

  3.网络学习。每一级过关后可立即链接到各自的欣赏园。有能力者可以到Internet上查找与本层相关的内容。学生可以利用Netmeeting与Teacher与同学进行协作、交互学习。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跟踪,必要时可遥控辅导。学生可把自己的“作品”共享给其他同学,也可以由教师广播给其他学生。4.拓展学习。“拓展”部分是关于“包络”的一个研究性学习过程。内容包括圆的包络、椭圆的包络和抛物线的包络等。

  5.挑战极限学习。对具备较高能力、对动点的几何性质可以准确把握的学生,要求用《几何画板》做出“雪花曲线”,同时教师从海外网站选取空间几何体让他们欣赏,从而增强学生自觉上网学习的兴趣。(执教:巫平)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