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
语文教师不擅长语文(写作),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说白了,语文教师不会写是很正常的,因为考试的方式不正常,才使不正常的事成了正常。语文教师会写、善写应该是份内之事,如同美术教师画画,音乐教师唱歌。然而,美术教师要画画给学生看,音乐教师要领唱给学生听,语文教师却可以不写给学生看。于是,不会写文章的人大可以去做一个说不定蛮称职的语文教师。
语文教师能写是理所当然的事,一所学校,最会写的应该是语文教师,相比较而言这判断可能是对的。但事实又明摆着,发表文章最多的往往不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中除有人偶尔发表过所谓的教学论文之外,又有几人在写散文或其他,这里只是说写,而不是发表。实实在在说,现在是语文老师的,能写的几近没有。这话语文老师听了最要动气,我自己也要动气,但动气又有什么用呢?因为我们没有底气。
虽然我们没有什么底气,但在学生面前似乎又显得底气十足。我们常常是这样说,作文要怎样构思、怎样布局,要怎样琢磨、怎样去写,这样说几乎没有讨价的余地,于是听话的学生会奉为圭臬。而令人忧心的是我们没有感觉到这样做是在“误尽苍生”。真的很难想象,一个语文教师自己不能写,却去指导学生作文;自己构思不出一篇文章,却能让学生去琢磨文章的写法。语文教师本事不小,尽管自己平时不作文也写不来作文,但评点起学生的作文时,又显得无比的“大气”,空洞说教者有,隔靴骚痒者有,甚至错对颠倒者也有,把作文中许多精妙之处作为“劣质品”处理掉。记得前年《浙江教育报》登过一篇题为“老师,你能作文吗?”的文章,用语尖刻,但确是实情。如此景况,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做语文教师的震惊和深思。语文教师会写理应不成问题,不成问题现在却成了大问题。上海《语文学习》举办过一次教师、学生的同题作文竞赛。出人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令评委们瞠目结舌。
从道理上说,语文教师能写,不仅在于指导学生作文,还可以产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桃李效应”。教师若能写出好的散文,学生也能写出好的散文,教师的文章若能发表,学生的文章也能发表,这种事俯拾皆是(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少在“文革”以前)。冯骥才、从维熙同读于北京四中,受同一语文教师的影响,使他们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并成为作家,至今回忆起他们的语文老师来也感慨系之。语文教师能写,更深层的是影响对教材的分析把握,抑或是讲课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述和课堂结构设计。法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读书是走别人的思想路线,而写作才是走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得来的知识消融掉,才会变为自己的东西。”确实,能写的人对教材的分析往往比一般人要深刻得多,深受学生欢迎。我们大多数语文教师因为没有写作的体验,更多的是对教材表层的理解,或依照教参的说法人云亦云,整堂课中没有“我”的主体意识和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上课冰冷,刻板,乏味。学生不喜欢语文,语文教师不受学生欢迎,也就不值得惊呼了。
语文教师半桶水
有人说,语文老师是最容易当的老师,识几个字,讲几篇有统一说法的课文,做几张有标准答案的试卷。这话不假。但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不是容易当,最容易当,而是难当,最难当。
语文老师难当,现在已基本上在业内达成共识。它不仅是要语文老师喜爱语文、擅长语文(作文),还需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如果说前者表现为语文老师要“作家化”的话,那么,后者则要求语文老师要“学者化”。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语文老师应该对各种知识进行广泛涉猎,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应当有一定的相关知识,事实是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关注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说明了知识之于教师的重要性。但说到底,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考试“专家”容易,而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杂家”实在困难。
因为语文教师缺少相应的知识,使之出现一种怪象,各学科中最热闹的要算是语文,效果最差的也要算是语文,这也是业内业外人士对目前语文教学的评语。我们语文教师上课,相当多的是对知识的低层次重复,自小学至高中,反来复去的是在字、词、句等上面做文章,或者让学生花很多时间去反复做一些没有多少意义的“标准化”试题。这不仅使自己成了试题“专家”,也使学生成了只会做题的试题“专家”。试题畸形了,语文畸形了,语文教学的效果还能好吗!我以为与其说学生不喜欢语文,还不如说不喜欢语文教师,不喜欢语文教师的简单的知识结构。
尴尬之后的非分之想
尴尬语文教师,肯定不止这三种,但可以说这三种是最关键的,甚至是致命的。尽管我们可以喊得很响,但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多么的难呀。因为这是几十年来对语文的误解,使语文教师积重难返,而更难的是本不应成为语文教师的人(对语文没有兴趣)成了语文教师。“语文最容易”、“语文教师人人能当”,是以牺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为代价的,这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因此本文在反观我们语文教师的现状之后,也顺便作几点非分之想。第一,对未来的语文教师进行素质测试。为了让下一代能真正意义上接受语文教学,为了使素质教育顺利进行,为了使语文的人文性的地位得以确定,为了使以后来做语文教师的人不再尴尬,我想师大中文系在录取新生时是否象音乐、美术一样,进行素质方面的测试,而这测试不求复杂,让测试的学生当堂写一篇作文即可。第二,语文教师要耐得失败。现在对学生的考试,还是沿习应试教育的模式,哪怕以后完全是素质教育式的考试,语文不同于数理化或政史地等学科仍是非常明显的,即知识之间的衔接不是很严密,教学效果(主要指语文能力)也不可能是立竿见影,但教师的高素质一定能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得寂寞和牺牲精神,这不仅是对教学学生而言,其实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而讲。第三,语文教师要培养自己对语文炽热的兴趣。如果一个教师终日以书为伴,这个书最好不是教参、教材和其他考试资料,而是一些所谓的“闲书”,即“三教九流”之类的,哲学、美学、社会等大部论著,抑或小说、杂谈、书评等短章残篇,那么,这个语文教师往往是很合格的。同时,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写一些文章,文学的学术的,长的短的,只要在写(当然最好发表),自身的文学水平就会与日俱增,理论修养也会蒸蒸日上。如此,语文教师的素质一定能得到充分保证,而语文教师中出几个鲁迅、叶圣陶、朱自清也成为可能。
《大地》 (2001年第二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