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我败给了自己,败给了学生。
一、 30分钟备课的产物。
当王教导告诉我校长要来随堂听课时离上课时间只有30分钟了(中间还要去掉早操和晨会时间),由于我班进度过快本想做做习题复习旧知的,所以没有备新课,但老总难得有空前来指导,拿堂练习课来应付于情于理都有些说不过去,于是便有了下边30分钟备课后的“杰作”。
第一课时:
为了多留点时间给学生读书补上预习的不足,所以我开门见山的板书课题(18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故事)后直接质疑导入新课:读了课题,你觉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或者你想知道什么?好奇的学生提了许多问题,我把它们归纳了一下是以下几点:1、什么是听诊器?它怎么用?2、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听诊器?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什么样的?4、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么发明的?5、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马上就自行解决了。几个爱学习的小朋友早就读过课文了,没等我叫他们就把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说了出来。于是我就请大家围绕3——5个小问号去读课文,力争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我巡视指导学生朗读时,不时就有孩子喜悦地告诉我他的发现。在学生充分地自读过后我击了三下掌,说:“同学们读得真是津津有味,随愿意把你的练读成果展示给大家听?”想他们有了准备会十分乐意接受检查朗读课文的,哪知举手者寥寥无几,个别小朋友还在下边交流读书心得,说这个听诊器如何如何。见状,我只得调转马头请大家交流读后所得。呵,小手林立,起立后大多说的是第3个问题,尽管知道但表达不完整。于是我灵机一动请他们画一画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并指一名学生板演。他们的答案大致分两种,一种是小木棒,另一种是两头呈喇叭状的小木棒。该谁对呢?我请学生去请教书本,朗读课文3——4小节后小家伙们一致认为后一种答案更为确切,并将小木棒改为了空心的,话也说完整了。尝到了读书的甜头,孩子们终于愿意读书了,但时间已过去大半,全文精读肯定不现实,于是我只好请同学们美美地读一读第一小节,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很快就有学生发言了:“我觉得德耐克很聪明,也很善良。他看到病人痛苦地死去很难过,整日想拯救他们。”于是我请他做小老师领读他感受最深的部分。不负我托,读得还真到位,还让我顺势请学生用“如果……就……”说了话。我还没来得及表扬又有一个声音冒了出来:“对呀,德耐克能从小孩子玩跷跷扳上受到启发发明听诊器,很聪明的!”第二小节的内容!真令我哭笑不得!这些孩子呀,我真拿他们没办法,思维就是快,指挥棒不太灵光!时间不等人,第4、第5个问题就这样点到又没有讲透,我决定第二课时再来解决。还剩点时间我请大家一起来抄写本课生词,要求用心记。8个词语,每个写两遍,学生们很快完成了,下课铃也响了。
第二课时(随堂听的课):
课前我先请学生和我一起背诵了一首汉乐府《江南》,早读课和学生打赌比赛背诗,一向守信的我怎能食言。当我提出这一要求时学生们都有些发呆,他们没想到我准备的这么快。听到诗题大多数同学不会,我得意地说:“这回老师赢喽。”谁知才背了一句他们就一个一个站起来跟着背了。唉,想骄傲一回也不容易。可能是太高兴了吧,学生们在接下来的默写词语(刚才抄的8个词儿)时,不是写不出来就是没听清楚我念什么。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我是两个一起喊的,默写完毕我请学生针对自己的表现谈谈今后在识记词语时该注重的地方,再次强调了学习上用心专注的重要性。一晃时间又掠过了不少,简单地请学生说说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样子后我快马加鞭进入了第二个环节,就是理解“4、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是怎么发明的?”这一问题。我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戴梦婷找到了玩跷跷板的秘密,就是木头可以传递声音。通过同桌合作一人轻轻在桌子上划动一人在另一头听,学生们进一步证实了这一事实。沈思玮通过于第一小节相联系懂得了德耐克为了解救病人一直在找能听到人体内脏声音变化的办法,而玩跷跷板的小朋友发现的木头能传递声音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于是他就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当然我的孩子不能这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模模糊糊地说了个大概,尽管这样我还是很欣喜,欣喜于孩子的慧眼,一时激动竟不知如何给他一个恰当的评价。就这样,问题解决了,我大松了一口气后请学生四人小组互说这个故事。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一下我发现由于没有很好的整体读文章,学生讲故事时大多离不开书本,怎么办?读的不到位,那就回锅重读吧,我出此下策。检查时我请四位小朋友分小节朗读课文,由于我选的都是好学生,所以读得还不赖。我请同学用对他们说一句话的方式进行评价,并带头对徐梦娇说:“你读得真棒,老师很佩服你。”沈磊马上接上来对桑俊贤说:“你的朗读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同学们都笑了,我借机请大家向他们学习,拿出自己最大的本领齐读第二小节,可小捣蛋蒋胜平老是高举着小手,此时时间已不早了,我顾不得他草草收了兵,请学生完成堂作:1、用“如果……就……”、“果然”说话。2、找一两个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组内交流。3、说说自己的小创造小发明的制作过程。4、讲一讲“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故事。其中2、3题为选做题。
课后问蒋胜平才知我赞美的徐梦娇读错了一个字,我疏忽了。看,关键时刻真是一个不能漏。
二、 八个星期学习实践的失败
这无疑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诚如张菊荣老师在贴中所说的整节课中(特别是第二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尽情地提问,没有让他们很好地去思索文本后面的内涵,没有让学生“自主”(自我要求之下)地尽情地阅读感悟。主观上想培养的小组讨论、合作能力也流产了。而对于张老师后面的观点“更重要的是,整节课,教师最关注的仍是教学内容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教学内容“走过场”,而不是学生的表现,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有学生在课上吵架吵得很厉害,而老师也没有留意;而有学生举手有话要说,老师也没有关注——老师的心中,装教材更多,装学生太少。——这是一种对学生的不尊重,而教育的起点,就是要求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尊重尊重再尊重!——我不是说,我们这样老师是一位不尊重学生的老师,不是的,我不是从师德的意义上来表述“尊重”这个概念的。”不敢苟同。可以不谦虚的说在课堂上我总是尽量尊重学生的自学自悟,提倡师、生、教材的平等。我的心里装着教学内容,更装着学生。之所以会给您留下这样的印象可以说是我八个星期来学习、实践失败的结果。
我校是上学期开始新课程实验的,时逢产假,没赶上任何学习培训,偶尔在网上吹到几阵新课标之风,终不明其果,心下焦急万分。尽管我们三年级不在新课程实验范围,但本学期正式上课以后,我一方面融入学生了解学生,一方面还是认真地恶补起了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教材的开放性更昭示我们老师的教学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格局,学生的学习方式应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的一泓活水。我们应该积极拓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我们的课堂应多让学生发言、交流、合作,互评互学,展示学生的个性,让孩子们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教会他们怎样学习。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写,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识记,把选择学习方法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而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和朋友般的监督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这话一点没错,理论终归只是理论,当我把它们付诸实践时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今儿既然讲的是“课堂:需要教学秩序的重构”或者说“关于改革课堂教学常规的思考”,那我就先从课堂常规讲起。为了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引导学生学想学的、学不懂的,本学期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问题意识,给能提出自己见解的孩子们以特别的鼓励。于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好像变得更为敏锐了。由一开始的字、词、标点,到后来的天马行空、离题万里,我真有点招架不住的感觉。当然,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是很高兴的。我常这样对孩子说:“大胆地发现,大胆地提问,将老师我难倒了,向课文挑战,就是你们最大的成功。”两个月下来,尽管我努力培养孩子们透过文字感悟内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但孩子毕竟是孩子,初学课文还能提些较有质量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到了第二课时往往除了抠字眼、钻牛角尖外就没有更好的发现。将学习的主动权给了他们,但孩子们告诉我他们没问题了,没有新收获了,此时老师不给他们方向教学怎么进行下去呢。况且自主能力因人而异,很多孩子还不具备这种能力,你让他思考,他的心绪不知会驰骋到哪儿去呢,我只能越俎代庖。再有56位学生人人都有提问的权利,有时时间来不及了,有时扯的太远了,你想刹车进入下一个梳理问题的环节了,可不让他们发表见解还真不成(哪怕是叫的慢点)。小鬼们的对策是在下面自顾自地说个起劲。你管一管吧,打压了他们发现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寂如水;不管吧,整个课堂就像养了几只小蜜蜂“嗡嗡嗡”个不停,你也别想安心把学来教!更有乘机玩一会儿的,作为组织者的老师管理课堂常规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霸道一回。这样与民主自由又有了冲突,学生老师都有找不着北的感觉,此乃失败一也。
再来说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的问题。我不知道怎样才是不走形式不走过场,我觉的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形式罢了。现在的独生子女大都娇生惯养、自私高傲,缺乏合作精神。我发现很多交流探讨的时候他们愿意做旁听者。当然有的同学是不知道交流什么,有的同学没有要交流的内容,但也有知道不说的,希望自己的“专利”能得到老师更多表扬的。为此,我曾一个小组一个小组亲临辅导给予方法;曾用让他们完成同桌互读互背互批,小组共同完成一个任务,缺了一个就做不成的方式来强迫合作,但收效甚微。人多教室小,一讨论起来就乱哄哄的,声音轻的同学说什么旁边的人也难听到,对面的人就更难聚精会神了。老师是顾此失彼,难免有人“浑水摸鱼”偷着打闹嬉戏。如果此时有一位同学告状,那肯定会得到一片呼声,想着法儿数落别人的不是,语文课成了批斗会,所以有时我会刻意忽略那只高高举起的小手。不知怎么办好!
再来侃侃“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话题。我一直认为教材虽然只是个例子,但这个例子都不学好的话,怎么能举一反三呢?之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仍是更多地关心自己的任务有没有完成,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什么。”就我而言是因为自己的教学任务自己清楚,容易把握容易设计,而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却每时每刻每人都在发生着变化,无从着手,或者说不知到该如何将它与自己的教学巧妙地整合起来。所以在教学时往往会有很多临时的增加或删减,处理不当时就会给人突兀零碎之感。再则,我们的教学任务能不完成吗?夹生的饭难吃啊!
至于评价的问题张老师说的很中肯。确实“所有成功的课堂,无一不是成功的评价的典范”,那种“及时的、艺术的、恰到好处地评价”我也很向往并不断地在课堂上磨练,可惜我自己也不具备这个能力,所以我也不太强求孩子!
三、梦中伊人,在水一方
很喜欢《流星花园》中的杉菜,她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给了我很深的启迪,我们的教改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奋斗。尽管我在实施新课标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并不是说我就有理由推脱气馁。新课标中还是有很多新理念值得我们扎扎实实地去落实的,只是我暂时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它就像那梦中的伊人,在水的另一方向我招手遥望。为它又有多少人“衣带渐宽而终不悔呢”!我想我需要新的学习和实践。从张老师“重构新课堂秩序”的三个方向中我受到启发,我希望我理想中的学习是这样的:
1、 有对话。听专家讲座、特级老师上课、优质课评选和校本培训等有幸我都参加过。但多数是一人在上面讲全体教师们在下面听,没有什么互动,学习者的思考力得不到发展。理论我们可以在书上找到,但宝贵的实践经验、具体做法却无处觅得。我们广大一线教师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指导。前几日听了吴江市学科带头人的4节示范课,很为大家们精彩的教学技艺喝彩,可惜只有课堂教学的展示,却没有说课评课的指导。留给我们这些“看热闹”更多一些的学习者的除了佩服、一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办法和几招临场调控能力外还有些什么呢?新课程的新意如何体现恐怕只有我们自己揣摩了吧。如果能给我们点时间与学科带头人面对面地交流,就这堂课也好,就平时的困惑也好,来质疑问难、互相切磋,不是更有实际指导意义吗?再如前几日的随堂听课,我知道自己很失败,所以我更希望聆听领导们的指正,可惜我没有盼望到。顾然我自己的反思很重要,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我在迷雾理瞎撞时更需要引路的人啊。而在张老师的贴子中也没读到更多的对学生的评价,我们的课堂看来还是以老师为主。所以我强烈呼吁在我们的学习、培训、评课中要有对话要有互动。
2、多点可操作性。要实施新课程必须对新课程有个感性的认识。虽然有关新课程方面的书籍很多,但太专业化、理论化,容易引起歧义更缺乏具体的操作途径和方法,导致新课程理念无法根本性的置入全体老师的头脑。流于表面的理解导致的当然也只能是形式。况且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基础面对相同的新课程就更需要不同的指导不同的锻炼不同的培养方式,所以我们需要可操作的具体指导。
3、让反思与新课程同行。评价促进发展,反思教人进步。听听自己的声音、读读孩子的神态、欣赏自己的思考、想想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所有的一切都可以来反思来研究,蛛丝马迹、点点滴滴的记录中或许就藏着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方向!
夜深人静了,打下以上几行文字,一是为自己的懈怠而遗憾,二是为今后的教学而迷茫。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如何做好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服务这篇大文章,如何上好每一堂常态课,我真的还有很多的课要补,还有更多的事要做,要真正地学会欣赏学生,培养孩子自学自悟,真正地在意每一个孩子的存在,同时又管理好课堂常规完成教学任务,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