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让朦胧走进古诗教学——一堂古诗教学课的思考
          ★★★★
【字体:
让朦胧走进古诗教学——一堂古诗教学课的思考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让朦胧走进古诗教学——一堂古诗教学课的思考
让朦胧走进古诗教学

江苏省丹阳市皇塘中心小学  钱明辉   汤春燕  212327

古诗学习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人文底蕴丰厚的重要方法。带着思考,走进了课堂,听了四年级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教学。

教学片段:

交流完课题后。放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丽的画面中,请学生谈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

学生读诗。

师:一读完诗,我们就知道这首诗写得是哪儿?

生:西湖

师:有去过西湖的吗?(无人举手)听说过吗?(多人举手)在你想象里西湖应该是怎样的?

生1:西湖被誉为“杭州的一颗明珠”。我们有句俗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想杭州那么美,西湖就不用说了。

生2:西湖肯定非常大,那水肯定非常清澈。

师:哎呀,如果我去那儿,真会禁不住捧一把水洗洗脸。

生3:西湖旁边有许多杨柳,倒垂在湖面上,将湖水映得更绿了。

生4:西湖上有许多荷叶荷花,乘一只小船在湖面上肯定非常舒服。

生5:在我的感觉里,西湖就像仙境一样美丽。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真是太丰富了。大画家们是用笔来画画,你们比他们更出色,是用大脑来画画,用语言来画画。西湖肯定很美,要不然大诗人苏轼怎么会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呢?

师:读完杨万里的诗后,西湖在你的眼中又有了哪些新印象?

学生交流看法,理解诗中的一些词“接天、别样”学生初步读出画面。

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听音乐,想想诗中所描绘的情景,闭上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二次放音乐,学生边听边想。

生1:我仿佛看到那挨挨挤挤的荷叶一直伸到远方,真的仿佛与天相接。

生2:我仿佛听到那流水的声音,越来越感到清澈了。我想,荷叶荷花长在上面一定很舒服。

生3:我仿佛看到那荷花正在展开花瓣,在裙子荷叶的衬托下,跳着舞蹈。

生4:我仿佛看到那蜻蜓在那荷花上吸着清晨的露水;还有那阳光照在荷叶上,显得更绿,照在荷花上,显得更红。

师:真是太美了。诗人杨万里用诗歌展现了一幅画,我们能不能用读来读出一幅画。

学生练习读。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老师学到这儿有一个疑问,诗人和友人分别时应该有说不完的话,他写得诗也应该是表达自己分别时的情感的,怎么他和友人分别时把心思都放在了美景上,忘记了朋友。

学生沉思,开始交流。

生1:我想大诗人是想通过这“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来告诉别人他们的友谊是纯真的。

生2:我想诗人杨万里是想让林子方知道,千万不要忘记他们的友谊,他们的友谊就像这荷叶一样长,像这荷花一样深。(生鼓掌)

生3:诗人选在这特殊的时候,是想让林子方将来一看到荷花,就会想起他。

生4:我想是诗人杨万里想通过这美景来挽留友人。他可能想:林子方呀,这么美的景色你怎么还想着走呢,还不多住一段时间。

(众生笑)

师:你们都是杨万里,如果我是林子方,听了你们这么一说,我真的不想再走了。

师出示一些送别诗,交流。

课后思考:

古诗是连接汉语古今文化的传输带。古诗的内涵是丰富的,是多元的,因为其作者年代、环境、心境的不同,导致其理解认识的多元化。作为现代人,认识古诗是一种心理历程,学习古诗更是一种心理体验。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块,古诗教学更应从学生的现实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通过生活来认识古诗,而不是用古诗来认识生活。在教师主导已经有所缺失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这一点。作为古诗教学,我们当前的课堂过多的注重古诗本身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忽视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个体,忽视教师这一连接生命与意境的桥梁,这样,导致当前的古诗教到最后还是古诗,它只能作为一种文化宝藏而库存,学生依然是宝藏的收藏者,而不是拥有者、创造者、享受者。基于这一点出发,我们的课堂应不仅仅关注古诗本身,还应寻找古诗与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之间的契合点,让学生真正感诗。要做到这样,我们教师的引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古诗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应该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引导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真正将古诗进行自我范围内的多元解读。

在本课例中,教师针对这个进行了四次有效引导:第一次,让学生听音乐,想象听到的画面,把学生带进自己的想象境界;第二次,让学生说说想象中的西湖,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的材料比较多,因此,他们在说中感受到了西湖之美;第三次,二次运用音乐,让他们结合古诗谈谈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实际上是将学生自我生命个体与古诗画面结合的一次朦胧引导,有了前面的想象基础,古诗读的基础,于是使得画面越来越清晰,生活中看到的一幕幕仿佛就出现在眼前;第四次,教师巧妙的运用了一次疑问,让学生真正在疑问中解答了杨万里送林子方时,为什么以景为题材,而不是平常那些送别诗歌所反映的以情为题材,学生的回答是多元的,但这种多元不是凭空的,是建立在学生自我认识上的思考结果。这四次引导,使得整堂课学生不是在为学古诗而学,是在享受古典的文化生活味。

学完诗歌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将其积累在脑中,我想其中的重要原因是教师朦胧地对待古诗本身,引导学生自己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所能关注的。对于小学生,我们不能因为积累而积累,因为理解而理解,那样古诗到最后还是生硬的语言块。课堂中,我们能放手处且放手,深奥的又不是主要的字词可以不谈,让学生在自我范围内去欣赏,在情感范围内去感悟,真正将古诗作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引导物。在吕淑相先生的著作中谈到小学生作文的“四不像”:文字,不今、不古;内容,不新、不旧,什么原因?因为学生所谓的积累太多,囫囵吞枣,不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太多,自然其文本所表现出来的生命与情感离异想象便出现,同样,我们过多的关注了古诗本身,同样会出现“生命与情感离异现象”。

古诗教学中的朦胧,我还是用吕淑相的话,不过改一下“小孩子学古诗,你要朦胧引导,鼓励他,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怕幼稚,到了思想丰富以后,他的认识自然会丰富的。”

相 关 搜 索

课件 朗读 素材
相关资源
    没有相关资源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