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人的记忆里
临浦四小 王柏民
喜欢看名家的散文。坐在藤椅上,蜷缩些,以便让头枕着椅背,在一种感觉甚佳的时候,翻开周作人先生的散文。思绪在流淌,人便沉醉了。
先生在悼好友齐可《唁辞》一文中,对逝者的看法颇为独特:“死是还了自然的债。逝者生存在活人的记忆里……”对于这话的深刻蕴意,我自然不敢妄加言论。然而与我心中所思却相似之甚。
去年圣诞节,我收到一封来信。信上的字迹娟秀,颇有大家风范。“王柏民先生亲啓”,落款之处:杭州师范学院。见信我便略知一二,定是她——黄小兰。小心剪开信笺:贺卡,挺精美的。贺卡上的字端端正正的,我似乎看见了她在贺卡上书写的一刻。真想不到在阔别了近十年的今天,我还能感受到这份意想不到的喜悦、幸福。
与兰的相识是在刚毕业分配的一所小学——许贤罗墓小学。十多年前的许贤可谓萧山的“西伯利亚”,穷乡僻壤。学校两排低矮的平房,约莫十个教室,同事大多是近地的。在张校长的安排下,我担任了四年级班主任,搭班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和蔼,平易近人的孔老师。年逾五十的孔老师带我走进了教室,走进了教育的神圣殿堂。在这里,我见到了一双双灵动的眼睛,善意天真的微笑。见到了我的学生兰。
兰,是在第一次语文单元测试中被我所关注的,她得了全班的第一名。在平时的接触中我逐渐认识了兰的懂事、干练,说话做事透着生气。兰最终被升任为班长。
由于学校与家的路途较远,我不得已住校了。生活中琐事纷繁,困难也接踵而来。尤其是冬天,冻疮如约而至,一双手红肿,开裂,露出鲜肉渐至近乎腐烂。洗衣做饭都许得戴上皮手套下水,很是不方便。记得那一次是兰停下了回家的脚步,帮我剖一条鲫鱼。看着一双小手在冰冷的水里浸着,我的心一阵难过,这怎么过意得去呀?我呆立一旁看着这一切的发生,竟无语。洗完鱼,兰立起来,笑容灿烂,“老师,以后剖鱼你还叫我,你的手太难看了!”我伸出手,说:“我替这手谢谢你了,今天它享福了。”兰一听,宛然一笑,转身蹦蹦跳跳地走了。真好啊!我的学生。在这寒冷里我忽然感到了春天一般的温暖。
以后的日子,在兰的建议下,我们班的“蔬菜基地”诞生了,孩子们是多么在乎他们的老师,他们用真挚的童心关爱着我。后来,我班举办了一个“劳动成果会”,捐米、加工做糕、洗菜、炒年糕。一盘盘炒年糕热气腾腾地送到孩子们的面前……总觉得在那日子里孩子们的快乐,我的快乐。
在许贤的生活是苦的,然而我却品尝到了苦涩里的甘甜,挥之不去。就这样,我和兰共过了三年的师生生活,孩子们的真情感召了我,假日里,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去放风筝,去江边散步,去山林采茶……
沉醉了,我的记忆。兰上初中时曾寄了一封信来,里面夹带了她的一张相片。后来又与一些同学去过我家,之后便没有再见。心中怅然。
圣诞贺卡上留下了兰的手机电话,连打几个电话却听不到半丝的回音。我特仔细看真切时,发现电话号码似乎少了一个数字。我不由苦笑:“粗心虫儿。”拟或是我们的兰有意而为?
其实,我或许不该过多的奢求什么,“逝者生存在活人的记忆里”,而我有幸活在别人的记忆里,那不是更幸福吗?只可惜,我却不能及时传递出我的那一份幸福。但愿我的学生兰能读到我的这一份记忆。
【作者简介】王柏民,男,71年10月,90届湘师毕业。本人兴趣广泛,下棋,书法,平时喜阅各种散文,但疏于写作,尤其好访古掠胜。欢迎联系,暗号:1386711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