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一节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语文课
          ★★★★
【字体:
一节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语文课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一节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语文课  
 


一节充满智慧与情感的语文课

              ——特级教师孙建锋《最大的麦穗》教学启示

河南济源北海马寨小学   范康康

    最近,我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孙建锋讲的《最大的麦穗》一课威者 ,孙老师的教学用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展示了教学无穷的魅力。听过之后,细细品味,感觉孙老师的课,扎扎实实地落实了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我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启示。 

一、机智幽默的平等对话,叩开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教学是一个平等沟通,真诚互动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双方相互尊重,人格平等,心灵交汇,心心相通的时候,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才能生成。孙老师就是把学生看作自已的小朋友,以机智诙谐的语言,叩开了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

课始,孙老师首先向学生打听了自已、歌星、及苏格拉底三种人,结果全班同学都熟知两位歌星,只有一个同学知道苏格拉底是谁,一个同学从学校黑板上了解到上课老师的名字。孙老师让那唯一知道自已名字的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居然写出了“孙国峰”,孙老师这时并没有指责,还表扬说:“对了一个姓,对了一个音”接着告诉她自已叫“孙建锋”,并指导她写字,当女孩写了三遍终于写对了,他又鼓励道:“她很努力,擦了三遍,终于写对了”接着让学生一遍遍地喊自已的名字。在这个小小的课前聊天插曲中,孙老师能够不批判学生们崇拜歌星的心态,对学生对自已的无知也是那么地耐心引导,使学生在一开始就在心中种下一个念头:老师和我们是朋友,是平等的。不知不觉就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课堂上,孙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等。如:鼓励学生说出自已读文后不同的收获,他说:“就像一个苹果,每个人看它都有不同的想法。”学生兴趣盎然地纷纷发言: “人生有许多机会有的人总认为最好的机会总在后面,其实他们错了,抓住面前的才是最好的”“麦穗就像人生的一次次机遇,摘麦穗就像抓机遇,摘一个就是抓了一个机遇”……孙老师也用一句句激动人心的话鼓励着孩子们“诗人正在诞生……”“像人民日报社的记者,说话多流利……”这样充满情趣的评价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愉悦的的音符在每个学生心头荡漾,使学生感到了温暖,一句句精彩的、个性的理解在飞扬,一串串思维的火花在跳跃。 

二、明确目的,不拘形式,展示实实在在的课堂。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真理总是简单的、朴实的、明白如话的。”教学中,孙老师的教学是简单中透着实在。课堂上教师的话,句句精要到位,激励和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

在学生读了课题后,孙老师强调再读感悟课题,把脑中盘旋的问题说出来。学生猜测得各不相同,这时孙老师把课文发下去,并要求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把白纸黑字记在脑入在心,充分地读五分钟,提出了名确要求:要看到课后有两个字,达到五分钟到时读流利、读正确。这样孩子们就开始了有目的地读书,反馈读书效果时他请同学们推荐平时读书最少的同学,充满信任地鼓励孩子读书。在后半节的课中这个孩子的读书和发言竟赢得了满堂喝彩。他心中想的是每个同学,他不愿拉下任何一名同学。

课堂上孙老师的提问也很值我们思考,他不是事先拟定好了问题,硬灌,而是让学生说说自已不会的,他讲的都是学生确实难理解的,需要老师引导的。如“麦垅”“大熟”等,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说、看、想,最后学生自已悟到了、解决了。当学生提出有关个性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问题时,他就对学生大加鼓励,还说“拿到一篇文章如能读出一大串问题,这才是用心读书”,但却没有一个一个地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想他让学生提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提出确实不懂的,然后再思考,而不是琐碎地分析一个个问题。不像我们现在的很多课堂问题满天飞,一节课一个一个地解答着问题,本来一节阅读课最后就上成了问题回答课,课文被学生分析得支离破碎,语言和情感就欠吸收了。是呀创生问题与解决问题哪个重要呢?只要学生能进一步提出深入的问题,那他就一定是在认真思考了,不如就让他细细思考锻炼一下自已的思维。

三、课堂学习,重视过程与方法的传递

课堂上我们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方法,能够灵活运用方法自学,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孙老师的教学就体现了对教学设坟的冥想与熟虑,真正关注学生的生命本性,引领学生回归自然与朴实,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自由中总结经验学会学习。如:在讲解“麦垅”一词时,孙老师就特别地引着那个孩子,将她引到会场上,通过观察一排排的座位,再想象会场就是麦地,最后了解到什么是麦垅。又组织学生自已总结:刚才是怎么知道麦垅的?学生总结出:是通过总结观察得出的。这时他告诉学生:“由不知道到知道这就是一个过程,由不明白到明白,这就是学习。”这样学生就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做事也有了目的。是的,也许只一幅图,让学生看一下就可以解决掉这个问题,但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失去了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的机会,也失去了让学生想象的机会。就是人们说的“看红楼梦书与看电视的感受永远是不一样的。”

课堂上孙老师指导的不多,但却是关键处的点拔,重点处的强调。如:对学生的感知理解,读文时他就强调了几个重难点句子“最大的麦穗”“人的一生……”这些部分反复读,表面是引导学生读准读好,其实他已在激发学生的情,让学生在读时对这两方面进行深思。学生齐读后,孙老师让学生拿出笔,在读的过程中,在书的空白地方记下自已的感触,来引导学生学会自已学习。

四、以情激情,用智慧使课堂具有浓浓的人情味

在孙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真诚的赞赏与热情的鼓励。他非常善于针对学生的言行,用上充满情趣的语言与体态语言来感悟童心世界,走入学生的心灵,并抓住时机,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他们树立信心,点燃自信的火种。

如:在再读课文后,孙老师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的感受,一个学生站起来评价苏格拉底道:“苏格拉底不用教室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用告诉用实践。”孙老师听此大赞:“王飞,思想在放飞,如果以后做老师,思想一定很开放。”并有意问道:“你是不是在批评老师,我就是用教室,用课本”,学生就开始解释说现在科技发达了,在教室上也十分重要。孙老师又让小女孩站在凳子上,让她站得高高的,并大声地说出自已的感受,让这个小女孩信心十足,还谦虚地改了小女孩的话说:“如果我还算聪明的话,那是受了你的体会,现在你站在苏格拉底的肩膀上,我站在你肩膀上。”这样的鼓励,这样的赏识,回想在学生心底,经久不息,学生的感情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在翱翔。

又一个学生谈自已的体会:“我想考清华大学,但如果以后考不上清华,考上了河南大学的话,自已也一样会去上,但会更努力,争取考上清华的研究生。”孙老师听了很是激动对他大加赞赏,说他读书读出了自已的聪明。随后问:“你真的想考清华?”孩子肯定地答:“想!”孙老师接着说:“我去年到北京学习时去了清华园,在清华园里摘了两片红叶,一片送给了我的孩子,一片自已保存着。”说着他郑重地把夹在书中的红叶拿了出来,强调道:“霜打的红叶,你想要吗?”孩子答:“想要!”孙老师又问:“你确定我会送给你吗?那要看你怎样去接。”只见孩子踮起脚尖,举起双手去接,十分想要,但孙老师却一次次抬高自已的手以致孩子伸高双手仍够不着。孙老师又问:“你为何用双手去接?”孩子说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敬,而那是清华园的红叶,也得十分珍惜。孩子是那么地执著。孙老师感动地将红叶相送,孩子满脸喜悦,此时孙老师抱起孩子说:“我们拉钩约定一下,你一定考上清华大学好不好?”老师的手指和学生的手指拉在一起,孩子自信地说:“好!”孙老师又说:“有信心吗?”孩子答“有”孙老师说:“这个约定你会忘了他吗?”(生:不会)孙老师又问:“今天是几号?如果再过六年你在清华大学读书,你会给今天抱起你的老师什么?”(孩子略想说:会给你深深的祝福)。在这里老师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把孩子当作一个活生生的人,抓住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位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已经不重要了,但他也许永远忘不了曾有个老师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你的目标是清华,更重要的是学生至少已经有了考入清华的自信与勇气。

在这样一节真、善、美融于一体充满智慧的课堂里,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或补偏中认可,或纠误中否定,或肯定中引导,在心心交融的平台上建构知识,提高能力,生成方法,催发情感……有的放失地整合生成融多维目标于一炉,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人格素质的积淀,教学因此而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