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诗》中有这样一句:“一个渔翁一钓钩”。“钓”和“钩”都要求认识,而且这两个字的字形十分相似,容易混淆。在学习这两个字时,我是这样做的,效果不错。
师:“钓”和“钩”这两个字哪里不一样?
生:右边不一样,“钓”字的里边是“ヽ”,“钩” 字的里边是“ㄙ”。
师:这两个孪生兄弟长得这么像,谁能想个好办法把他俩区分开?
生:“的”去掉“白”字旁,加上“钅”字旁就是“钓”。
生:“钓”字的“ヽ”就像鱼的眼睛,“钩”字的“ㄙ”就像一个钩子。所以,我编了一个顺口溜“小鱼眼睛钓钓钓,一个钩子钩钩钩”。
生:“钓”鱼要有鱼饵,“钓”的这“ヽ”就是鱼饵。鱼“钩”是弯的,“钩”的这“ㄙ”就是弯的鱼钩。
生:我也把他说的编了一个顺口溜“有鱼饵才能钓,有小“ㄙ”才能钩。”……
这样,学生很快就分清了这两个生字。
教学反思:
“钓”和“钩”这两个字字形十分相似。在学习这两个字时,教师没有反复强调,让学生机械记忆。而是换了一种方式,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区分这两个字。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认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这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要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给学生一个探索、创新的天地,使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感受的学习的快乐。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尽情想象。学生的如开闸的潮水,回答的结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