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是以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以类似科学研究经验的获得为本位。研究性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不同,在于前者以获得科学研究的操作手段和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拓展并获得新的知识;而后者则是以学科教学目标按部就班获取新知识的过程。研究性课程的类型之一便是专题性研究,可以在学科内选择确定某一课题,也可从跨学科,如文科综合性或理科综合性选择课题,也可以在社会生活中捕捉某个社会热点或身边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课题一经确定,便要拟定研究方案和工作计划,通过参观考察或查阅文献,搜索采集资料,进行资料的梳理、分析、综合,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整理研究,判断推理,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推导出一定的结论。由于整个研究是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并积累丰富的主动学习和类似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培养起自己独立学习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思维水平;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一度拥有丰富的资料,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也会使我们获得许多新的知识和见识;而研究的结果经过论证鉴定,也能增长我们的识别能力、判断能力。最后的研究结果不是成果的最重要的形式,所经历的过程及其收获却是至为珍贵的。
有人曾问苏东坡:“公之博治可学乎?”东坡答曰:“可,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东坡之精,来自精读,每读一遍抓住一个专题,几遍之后,对书中多方面的精髓便弄懂了,而至于博。这种学习法不是能给人许多启示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