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江泽民总书记作出了“以德治国”的英明决策,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莎士比亚曾说:生命短促,只有美德,才能将它流传到辽远的后世。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主要特点是语文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教师拈手可得的现成素材。
“感人心者莫大于情”,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佳手段之一,忽视了“情”,“理”则无处渗透,创造力、想象力也就无从谈起。创设富有情感的教学氛围,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有助于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寓情于教,达到知识的传授与情感陶冶浑然一体。那么,如何在语文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 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先导。
教材是生活的教科书,它揭示生活的本来面目,给人的思想行为以正确的方向。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多方选择的文质兼美的佳作,如《长江三峡》的壮丽雄奇,《琐忆》的浅显平易,《荷塘月色》的淡雅舒朗,《过雪山》的壮志豪情,以及屈原上下求索的执著,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傲,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刚毅,荆轲“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慷慨,无不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与激励,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政治品格的形成大有裨益。即使那些比较冷峻的以揭露现实丑恶为主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也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有益的熏陶。例如:从契柯夫《装在套子里的人》流露出的哀愤情感中,学生则可以认识到既无真才实学又无自爱之心的人生之可悲和逃避现实、封闭自己的观念之可笑;从巴尔扎克的《守财奴》的犀利嘲讽中,学生则可以认识到财欲熏心、爱金如命的吝啬鬼的可憎。面对教材和学生,教师的责任则是把作者寄予在作品中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经过渗透和沉淀,形成学生的高雅的情操和高尚的人格。语文教学只有重视这种审美情感的培养,才能在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受中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种情感教育比那种面提耳命的思想说教和枯燥生硬的道德灌输更加亲切,更加深入人心。
二、 情感教育要从诵读入手。
《诗.关雎.序》:“咏物生情”,疏:“动声曰吟,常言曰咏。”国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在《散文的朗诵》一文中说: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吟,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也就是朗诵。“吟咏背诵,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毛泽东喜爱韩愈诗文,一部《韩昌黎集》大部分能背诵,晚年坚持背诵李白、李贺、李商隐及辛弃疾的诗词,正是在这吟咏之间,才涵养了他:“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浩然之气。
现行教材中很多古今中外名篇,其深蕴的意味不借助于诵读则体会不出,如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其中美丽壮观、气势磅礴的景物描写,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主宰国家命运的豪迈激情,以及一些课文所渗透的谦和、友爱教育,爱自然、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等教育,这些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无一不是通过铿锵有力的语言、节奏和谐的韵律表达出来的,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
三、 备课中,教师准确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因素,开篇即引情。
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可依据所教课文的情感因素,或谈话,或质疑,或讲小故事,或诵读诗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蕴含的情感之中。如教《现代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新课开始时可对学生做这样的介绍:“在战场上,五个师的兵力有多少?一位美国海军次长在劝美国政府不要让钱学森归国时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听了这样的介绍,学生们的情绪肯定会为之一振,带着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来学习平常以为枯燥的说明文,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思想品德评价结合起来,教师在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友爱同学等方面都作具体要求,多角度反映学生的美德表现状况,有效地促进学生美德行为的养成,使美德教育落实到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