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主驾驭教材
杨重炎 苟宋
《四川省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
(索引:《小学教学教育》1998年第四期)
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在学科教学这一主渠道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文字、声像等教学材料,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信息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储存状态的信息(信源),通过人为编码(信道),转化为输状态的信息,输入给信宿(学生)的过程,其过程可图示为:
编码
(转化)
教材知识结构 学生认知结构
教是为了不教
信源 信道 信宿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结构是客观的、早已存在的、外在的材料,而学生的认知结构则是在掌握前者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 的内在的、心理上的东西。它是指数学知识结构经过学生思维加工后,在头脑里形成的有联系的信息“自动灶”。显然,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创造性地科学编码,经及始终把握驾驭教材的主动权,枯燥乏味的教材知识结构是不可能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靠教师的善于运用。”叶老所说的善于运用,归根结底是教师如何主动驾驭教材的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教师通过深入学习大纲,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以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切实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教法,即钻研教材的目的和方法。
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把编码后的储存状态信息与学生的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教材知识固有的逻辑顺序与学生认知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教与学组成一个有机的、有序的、联系的、动态的统一系统,使学生在这个动态系统中主动地学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即优化课堂教学的和途径。下面想就以上两方面内容,谈谈我们的意见。
一、深入钻研教材是主动驾驭教材的首要条件
钻研教材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教材的编排竭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在课前把教材钻研深入了,认识透彻了,准备充分了,课堂上才有可能厚积薄发,深入浅出。那么,怎样才算对教材钻研得深入,认识得透彻呢?我们认为,重点在于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明确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要求,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根据教学要求,确立适度的教学目标。
钻研教材可以着力在下面三个步骤上:
其一,初读-整体认识教材的编排体系。根据小学生认识规律,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以下同)采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段循环,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把数与形各个方面的内容,既有一定的重复,又有新的不同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编排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明确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每部分知识的地位与作用,弄清教材写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怎样写这些内容,即明确每章节教材的编排意图。
其二,细读-明确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难点和关键要从教材内容的联系中去把握,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主体而言的,关键是对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而言的。一般地说,教学重点应该是一节课、一个单元、一册书,乃至整个小学阶段都起作用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通常教材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运算技能技巧、解题思路和方法等,都可定为教学重点。难点是指学生难理解、难辨析、难计算、难解答、不易接受的学习内容。它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的差距而形成的,通常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对其运用新的方法去认识的内容,便可定为教学难点。而关键则是指理解、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它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中介与桥梁。例如,教材第五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关键就是引导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第九册“小数乘法”的关键就是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其三,精读-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学力。只有由此而制定出的教学目标才具有明确性、具体性和适度性。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可测性,具体的教学目标才具有操作性,而适度的教学目标才具有合理性。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笼统、模糊、难于量化的。
二、主动驾驭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
所谓主动驾驭教材,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深刻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德育教育因素,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主动驾驭教材,重点应放在以下四个环节上。
1、开讲要新。这是指在一节课的新知学习前,教师寻找一个新的着眼点,从一个新的教学手段或策略,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同步兴奋地进入学习状态。
2、设问要精。这是指教师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在归纳结论的关键处,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完全集中到特定事物、现象、概念的本质上。精巧的设问可以收到使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
3、教法要活。这是指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借鉴古今中外经验,集各家之所长而构建起的一种使学生乐学善学,教师乐教善教的和谐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它是教师在对教材所示教法内化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和教师个人素质而设计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
4、练习要巧。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精巧的练习能收到承上启下,沟通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寻根究底,掌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增知培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育优补差,实施因材施教;会学善思,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等五大教育功能。所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掘教材练习的智力因素,使其达到一题多练、一题多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