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事例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正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收融合其他各学科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下面,我谈谈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一堂新课开始时,学生的心中对于新的一课总是满怀期待。如果,在这时,教师能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可以马上让学生的注意集中到课堂上来,也能拉近师生心理距离,调节学生情绪,为整堂课打下一个情感基调。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先放上一段富有广西壮族特色的音乐,伴着清亮的芦笛,开始娓娓地介绍“秀丽甲天下”的桂林;而学习《赤壁之战》时,先以一曲铿锵雄壮的《十面埋伏》开场,一下把学生的思绪带入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再让学生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顺势引入课题。在音乐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对整堂课的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二、 渲染气氛,悟情入境
文学作品的欣赏讲究意境的领悟,小学生年龄尚小,要仅通过文字的理解来体会意境尚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借助音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使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并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如在教学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配上古筝曲《苏武牧羊》朗诵了全诗,那悲凉苍茫的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几百年前那个寒冷的秋夜,充分体会到了陆游的那种对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再让学生自由练读,最后配上音乐,让学生用朗读去再现诗的意境,使整堂课达到了高潮。通过音乐的穿插不仅让学生体会了诗的思想感情,更让学生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
三、 利用歌曲,教学拼音
语文教学中,拼音可以说是一个难点。因为刚入学的学生都是六七岁,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记忆枯燥的拼音字母的字形、字音有很大的难度。我想到,在英语教学中,是利用歌曲来教学英语字母,在拼音教学中是否也可利用呢?于是,我把英语的《字母歌》填上拼音字母,教学学生学唱。没想到教学效果十分理想。配合教学挂图,学生在歌声中,学得兴味盎然,回到家里也随口哼唱,拼音的读音、字形很快就记牢了。
四、 利用音乐,进行练笔
音乐不仅可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基于这一点,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利用音乐进行练笔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进行自由作文。由于少了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活了,写出来的作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想像奇特,很好地达到了练笔和发展形象思维的目的。
当然利用音乐进行练笔还要掌握一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易后难地进行。开始可利用一些音响,待学生有所熟悉后再过渡到听音乐进行习作。利用音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给音乐取题目,听音乐后让学生说自己体会到的意境的方法,结合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