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读书破万卷 教学如有神
        ★★★★
【字体:
读书破万卷 教学如有神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读"书破万卷 教学如有神 


姓名:           别 转 琴
通讯地址: 西安市临潼区临潼铁一小  
邮编 :         7 1 0 6 0 0  
联系电话:  029--2389129(办) 
029--2389072(宅)
13022951701 (手机)
E-mail:  caoyongchuan@sohu.com
    

                                                 "读"书破万卷        教学如有神
                
                                                                 西安临潼      别转琴

阅读是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的一种言语行为,   如古德曼所说:"阅读是对三种相互有关而又互有区别的信息,即形符的、句法的和语义的,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应改变传统的"单一化"方式 ,倡导多样化的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主动、健康、活泼的发展奠定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采用自读、朗读、诵读和延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进行大量的多样化的"读"的训练,增加"读"的数量,并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能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对发展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自读
自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见阅读方式。许多教师在课前、课堂、课后都采用这种方式,通过自读,使学生质疑解疑。缺乏质疑的教学是贪乏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质量不一定很高,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有问题,说明他有思维活动,有思维活动说明他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有疑要问,说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能够找出答案,这就说明了学生思维能力正在进一步提高。所以,语文课的自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在自读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边读边思,圈圈画画,通过长期手脑并用的课前、课堂、课后自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良好的自读方法。

二、朗读
朗读是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教材中的课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三年级以上,要求读得较有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朗读时,要求读的学生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听的学生做到专心听读,对读错的字、句待读完后能举手纠正。这样,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其次,通过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形象感指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画面的语感能力;意蕴感指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情趣感指品味文章所包含的感情和趣味的语感能力。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桂林山水》、《黄河魂》等教材中的许多精美文章,教学时我们只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潜心朗读,使其和作者的感情变化融为一体,这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情味感悟能力,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很有益处。在学习《丰碑》、《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些文章时,分角色加强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产生形象感,更深刻的体会人物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

三、诵读
诵读是指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反复朗读以至达到"熟能成诵"。实践证明,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字、词、句、段以及篇的积累量,是反映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评定学生语文成绩的重要依据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其他篇目,并对能背诵的篇目基本做到正确默写。"在教学中,通过大量的诵读、默写,使学生能把口语语感转化为相应的书面语语感,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越过三千常用字的障碍。同时,大量的语言积累,对发展和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大量地诵读名句名篇,也是语文学习由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变化的一种语言积淀过程。这种积淀,需要学生的坚持不懈,更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鼓励。


四、延读
延读是指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传统的语文教学,只重视了课内,忽视了课外,把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的获取面禁锢在课堂上、课本中,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终身发展非常不利。《新课程标准》提倡树立大语文观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然而,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漫长的积淀过程,需要人生阅历的介入。阅读没有一定的量,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质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有大语文教学观,树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的理念,力争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把学生导向浩瀚的世界文学海洋。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从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汲取营养。正如《小学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老师和特级教师田冰老师,在解读乔羽先生的语文学习经历时所说的,儿童时期的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言积累沉淀,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他们会对许多过去阅读的东西产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之感。这种开朗、顿悟之后形成的东西就是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人文素质,就是语文教师梦寐以求的语文素养。因此,课外阅读犹如五谷杂粮,它可以全面滋养人的思想和心灵,为充满幻想的少年儿童开启观察复杂世界,体验五味人生的智慧之门。

当然,阅读教学不仅要注意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增加"读"的数量,而且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阅读指导,从而保证"读"的质量,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西安临潼铁一小    别 转 琴


                                                                   2003年8月8日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