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从我一堂“失败”的作文课说起
        ★★★★
【字体:
从我一堂“失败”的作文课说起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我有幸要在“浙江省首届写话与习作研讨会”上一节研讨课。

但我在上之前,我已经预测到我这堂课将以“失败”而告终。真的,我忐忑却又坦然地等待着这一宿命的到来。

上好课之后,我却一下子难以接受“失败”的现实,难过得在床上辗转反侧了一夜。

上课后,我熟悉的年轻的朋友们,看到我都闭口不语。我知道他们是不愿意说一些“恭喜你”之类的违心的话,也不愿意当面说我的不是。两难之中,他们只能在心里说:“他怎么上了这样一堂课。”

我在课前,自己预测,老师们会有下列意见:
1、这堂课主线不清。
2、这堂课教师的活动或者教师组织的活动太多。
3、这堂课写的时间太少,而且课堂前面的所有教学环节与学生所要写的几乎没有什么关联。
4、这堂课的要求过高。

但是,我还是固执地想这样上。我的固执啊,我的固执让我付出了代价。

我的固执还不止这些,我的固执更在于课前没有试教,近两年来,我上公开课几乎都没有试教过。因为没有试教过,也就不可能反复打磨,我似乎过于自信和张狂了。

昨天晚上,我一直在想,我的固执是性格所致还是有意为之。如果是有意为之,我为什么明知自己的课有那么多不足,还要“坚持己见”?,我自己的解释是,如果我将那些我所预料到的“短处”修正了,这堂课的“剧场效果”可能比较好了,但所能引发的思考点也可能少了,我的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个人观点就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这是不是为自己在寻找开脱的理由,我不能确定。

我究竟想表达什么呢?
1、很多作文教学不是以40分钟的课的形态出现的,它是弥散在日常的教学当
中的。我的这堂课只是一次融合研究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的中期交流,它开始于一星期前,可能要结束于一星期后。中间还需要老师“见缝插针”地和各个写作小组交流、讨论,当然也包含着督察。
2、想像是要基于现实的,想象作文并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学生的想象作文
一味漫天空想,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背景。要想使学生的想象趋于合理,最好的办法,就是之前让他们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生活体验。
3、有时侯,以写来带动读,更能体现“读写结合”的真义。例如,写《一件有
意义的事》,学生只是在调动已有的知识、记忆、经验来写,写是目的也是全部的过程。写《沙漠探险7日谈》,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需要收集、阅读大量的资料,写仍然是目的,但收集、阅读也成了重要的学习过程。
我想引起大家什么思考呢?
1、我设计“用水示意图”;我让学生交流讨论所设想的找水情节,反复强调想
象的合理性;给学生看探险小说的小标题和具体细节描写。是给予了学生想象的支架,使学生的想象更趋合理和富有现实意义,还是使学生的想象受到了限制,缺失了童趣?
2、我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合作写想象小说,对学生来说,是不是不可承受之重?是不是我老师过高地拔高了要求?
3、我的整堂课是整个课程之间的一个环节,这个课程的持续时间可能是两三个星期。我为了更好地衔接大环节,因此适当地忽略了小环节之间的衔接。体现的最明显的是,课堂前面的所有教学环节与学生所要写的几乎没有什么关联。这可行吗?
施民贵老师在课后的点评中说,我这堂课至少可以引发10点思考。我心里清楚,这是施老师在保护我一个年轻老师脆弱的自尊心。但是,我曾经真的这样天真地想过呢?

课后老师们对我这堂课有哪些想法呢?我了解统计了一下,主要是以下这些:
1、课堂主要任务不明确,主线不清晰。
2、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太多。
3、写的时间太少,而且写的效果不明显,那么,等于这堂课白上了。
4、这堂课,学生对于找水情节的设想较好,可能作假,事先有铺垫,小城镇上的学生没有这个水平。
5、教师提的要求过高,最后布置学生分工写完整的想象小说不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提倡写想象故事,不提倡写复杂的想象小说。
6、不知道在上什么?听不懂。
7、写好之后的评价不够到位。(我自己觉得)

可能还有更尖锐的,我没有统计进去,但是我想一句“他在上什么呀?我听不懂。”基本已经说明了有些听课老师对这堂课的不满。


第一到第三条意见我接受,因为这在我的预料范围之内。

第四条意见让我有点伤心,这个班的学生5天前接受了查阅资料写沙漠探险小说的任务,并且知道5天后要到杭州的大礼堂里汇报,他们准备得特别认真(我为了防止别人怀疑“造假”刻意回避,本来我中途应该反复去指导的),但是因为他们准备得太好了以至于遭到老师们的怀疑,课后,竟有近10名学生被拉去问及“你们到底是怎么查到资料的?”要知道这个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于课余时间,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收集资料,展开想象的过程。

第五条意见令我反思。但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短篇想象小说好几个,我一直为我个人的这一点尝试骄傲,难道我做错了吗?

第六条对我打击最大。我一直对于“听课是为了获得享受还是寻求思考”这个问题存在困惑。我的课我自己早就预料到不能给大家带来享受,然而我却一直奢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思考,但是“不知道在上什么?听不懂。”这句评价仿佛当头给了我一盆冷水,让我心寒不已。

我的课就这样“失败”了。这堂失败的课究竟是怎么上的呢?

  
 
 
引自我爱语文的反思:

1、课堂主要任务不明确,主线不清晰。
2、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太多。
3、写的时间太少,而且写的效果不明显,那么,等于这堂课白上了。
4、这堂课,学生对于找水情节的设想较好,可能作假,事先有铺垫,小城镇上的学生没有这个水平。
5、教师提的要求过高,最后布置学生分工写完整的想象小说不妥。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提倡写想象故事,不提倡写复杂的想象小说。
6、不知道在上什么?听不懂。
7、写好之后的评价不够到位。(我自己觉得)


首先,佩服军晶这种透明的治学态度。

其次,我想说,大家对这节课的前25分钟的安排是很欣赏的。如果说有些异议的话,大多出在25分钟后,关于探险家以及续写的这一部分。

第三:我想说的是,你的设计是基于整体的构思,而老师们所看到的是一节课这个横断面,而且他们是以传统作文课堂的审美标准来看待一节课,所以大部分老师难以理解你的设计理念和操作策略。如果他们对你的《沙漠探险七日谈》和《习客写作》两篇文章有所了解的话,大概不会再有看不懂的说法了——可惜很多老师还没有这样大气的作文教学理念。这也许是你困惑的根源。

〈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等小说,都是在作品发表很久才被人承认的。一时的孤独,并不一定是坏事。

认定自己的路,继续朝前走——哪怕一时的让人误解;在实践与反思中,我们会更加成熟。
                                          ——与你共勉。
想像小说《沙漠探险7日谈》第二课时课堂教学流程


 
                           

(一)
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探险队在茫茫的沙漠中7天的用水统计图,你能用简短的话说说这个用
水统计图的意思吗?
例:这个探险队第一天在沙漠里用了将近4桶水,第二天的时候喝了两桶半水,第三天,她们的用水量又有下降,第四天,第五天,他们几乎没有喝一滴水,可能是没有水了。后来,他们想办法找来一点点水,第七天,他们又有很多水喝。(请3—4位同学尝试概括,教师及时点评)
师:同学们,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关联词来帮助表达,例如:尽管、但是、然而……试试看。
例:一个探险队带着有限的水走进沙漠,尽管探险队员非常节省,但到了第四天,水还是用完了。以后整整一天,他们滴水未进,然而,从第五天起,他们似乎又找到了水,第六天起,他们竟然可以开怀畅饮了。
                          (二)
师:当我们明白了“探险队用水统计图”的意思。现在,你们心里有什么疑问吗?
例:探险队第4天的用水量为什么几乎为0?
例:在没水喝的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什么变故?
例:探险队是怎么找到水的?
例:最让人奇怪的是第7天用水量竟然创“历史新高”,这是什么原因?
例:第一天到第四天的用水量,为什么会一天比一天下降?
…………
                              (三)
师:我觉得同学们的问题都是合情合理的,这些问题都引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波三折的,这个故事是震撼人心的,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残酷的大自然对人类智慧与道德的考验。但我们在一节课里,要想写每一个问题背后的故事,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选择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来写。你觉得哪一个问题背后的故事可能最为出彩,最吸引人,是这整个小说的高潮部分?
预设:这个探险队是怎么找到大量的水的?
                              (四)
师:我通过自己的想像,写了一段话,你认为我写得怎么样?为什么?
天气实在是太热了,知了“热死了、热死了”叫个不停,大家渴得要命,这时候,天边出现一朵祥云,一个白胡子老爷爷飞到他们身边,笑眯眯地对他们说:你们想喝水吗?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要,要……”白胡子老爷爷说了一声变,他们身边马上有了满满一桶水,探险队员高兴极了!
生:蒋老师写得情节太离奇了,一点都不真实。
生:他们找到水得过程太容易了,不好看。
生:读起来一点也不真实,不好看。里面有许多知识性错误,例如沙漠里不可能有知了。
师:为了使想像更合理,因此四天前我就建议你们收集相关的资料,在了解了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再展开想像。下面就请你们讲一讲,你们想像中的探险队是如何寻找到水源的?并请你说说想像的根据?
生:一女生组表演汇报(同学提出疑问、建议,教师评点)。
生:两男生汇报,较长,情节相当曲折(同学提出疑问、建议,教师评点)。
生:两女生汇报,较长,人物选择合理情节曲折(教师追问为什么故事编得这么好)。

                                    (五)
师:其实你们的想像在现实生活中都发生过。只不过你们想像中找到水源的方法比较单一,过程比较顺利。而现实中找到水源的方法比较综合,过程比较曲折。下面请你们看两则材料。
师:这两本书的作者是斯文•郝定,这是一个著名的探险家,其中有好几个章节写了他在中国甘肃的沙漠中的探险经历,真是惊心动魄啊,你们想不想看看有关的录像。

1.干旱的沙海                 2.绝不向干旱低头          3.命运未卜

4.往死亡之路逼近             5.最后的意志力            6.奇迹出现了?

7.挣扎着离开死亡阵营         8.生离死别的一幕          9.植物带来一线生机

10.希望再度破灭              11.又见树林              12.置身在河TIAN河河床上

13.恩赐的生命之泉

师:录像好不好看。你看了以后有什么感想。
生:有从写作角度讲的,有从价值观角度讲的。


                                   (六)
师:写作就是有这么大的魅力,短短的13个小标题就让我们身临其境。想不想看一看他具体是怎么写的?
师:读《奇迹出现了?》中的一个片段: 
当天晚上两只落后的骆驼被领进营地,约六点钟时,我对手下说:“我们来掘水吧。”每个人一听精神均为之一振,卡辛随即拿出一把铲子立即动手挖掘,只有向导优奇只顾讥嘲他人,到底要挖多深才能找到水?即使得挖整个晚上再加上明天一整天,大家仍然心意坚定非找到水不可。我们怀着因绝望而产生的决心奋力工作,我坐在井边看着卡辛专心挖井,在烛光的照耀,站在十几尺深井里的卡辛看起来酷呆了!我等待着看第一道泉水涌出时所迸发的光彩。
突然间……
生:续写
师:点评


                (七)
用概念地图的方式布置写作任务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