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
【字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蔡桂贞 

    朗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技能的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方式。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教师的重视。但仍有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于分析,朗读训练被忽略了,朗读只求读通,有的甚至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不讲究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朗读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严格按照新

    《大纲》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大纲》指出:朗读是最重点、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的读,要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在正确读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有感情的读。”可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作为语文教师,应明确它的地位和意义,摆正读与讲的关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单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下,由学生去读,去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更多的读的机会,教师则是通过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规范的语言领悟、积累,为日后运用语言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 把朗读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 

    语言教学要以读为本。有人指出,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就是好读。这有一定道理。“正确、流利地读”的基本功是严格训练出来的。我在上《夕阳真美》第二课时,课堂指导朗读达五次之多。这样教学生多读既使学生通过读,意会了课文内容,又使朗读基本功的训练落到实处。通常情况下,我的阅读教学指导学生做到“三读”。①初读。读通全文,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②细读。即边读边议,边读边思。细读要抓住关键句段,寓分析于朗读之中,以指导朗读进行分析,辅以试读指点。③精读。即品评语感,欣赏课文精华。《桂林山水》词好句佳,我就让学生反复吟咏、体味,悟出课文中传神的字字句句,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真正感受到“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学生在评品、欣赏中,情感得以升华。 

    教师要把熟读每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烂熟于心”。只有多读,才能达到《大纲》提出的“正确的读,流利的读”这一基本要求。 

三, 引导学生理解语意是朗读训练的基础。 

    要把朗读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理解地读。尤其是关键句段,要边读边思边议。我在教《春笋》这一课时,在教学生理解描写春笋生长的句子时,我根据自愿原则,让一部分小朋友读这些句子做小导演,一部分小朋友拿道具到前台做小演员扮演“春笋”,还有一部分小朋友做观众,看演员的表演与课文中所述是否相符。一遍表演下来,观众发现“一齐”冒出的表演与课文中所讲的“一个一个地冒出来”不符,“一下子”长高的运用与“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的意思不一样,于是再表演第二遍。接着,又以三个人同时担任三个角色在各自座位上表演了第三遍。这样生动活泼的交往,学生读得多而不腻烦,印象深而非机械重复,全体学生在“放松”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既做到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如,在教《千人糕》时,我一连请了五位同学读“哪怕是一块普普通通的米糕,也是成千上万的人劳动的成果呀!”这句。其中一人读得最出色,我就请这位同学说说为什么这样读。这既是朗读指导,更是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学生只有把握理解了课文,才能读出感情,这正是正确地指导朗读的方法——重在内容的理解而不单是技巧的指导。 

四, 培养学生语感是朗读训练的目标。 

    朗读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课堂上,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通过声音把文字表达不出来的地方表现出来。在正确、流利读的基础上,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读。如教学《小雪花》中“小雪花飘呀飘呀”一句,我先让学生说说下雪时候的情景,从而唤起小学生头脑中有关雪花飘落的表象。此时,教师趁热打铁,问学生:想想看,这句话应该怎样读,才能让人听了好像亲眼看到雪花飘落的情景一样?又如教学“小树和麦苗都睡着了,他们正做着快乐的梦”一句,我即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寒冬腊月,躺在热被窝里做梦会有怎样的感觉?然后对学生说:当时的小树和麦苗盖着厚厚的“棉被”,也是这么一种感觉。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要注意,声音不能高哟,声音高了会把小树和麦苗吵醒的。如此以悟促读,就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读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我们只要听听学生读得怎么样,就知道他们是不是已经感悟到句子所描绘的情景了。 

    学生读书进入了情景,便会感到趣味盎然。教师要因势利导,指导他们熟读成诵。读得多了,读得熟了,就自然能把课文里字里行间的感情通过声音充分地表达出来。 

五, 朗读方法的选择要服从于训练目的。 

    朗读方法很多,但不能不加选择地滥用。至于选择哪种形式,则应服从于训练目的。常用的方法有:①齐读。齐读可以激发情绪,渲染气氛。如我在教学《老师,您好》最后一教时时,在听完一位学生朗读完全文后,充满回味,饱含深情的说:“××同学精彩的朗读,让我又一次想起我的每一位老师。他们不顾寒气袭人,灯下为我们批改作业,不顾酷暑难当,蚊虫叮咬,灯下精心备课的一幕幕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青春年华默默地培育了我们。而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我今天的工作岗位,正是由于他们的无私奉献代代相传,才有了人类高度文明的今天。同学们,为了表达我对我的老师的崇高敬意,我想和大家一道朗读《老师,您好》。”就这样,通过师生的共同朗读,把学生对老师深深敬意随着激昂的语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②分角色读。要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文,可以选择分角色读的方法。低年级不少教材更适合分角色读。如《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等。分角色读能增添课堂教学的情趣,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③范读。为让学生形成课文所需的情感状态,进行有感情的范读,能给学生一种语感直觉,激发他们情感的冲动。范读可以是教师读,可以是读得好的学生读,还可以利用录音进行。范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机进行。 

    朗读的方法还有引读、散读、轻读、领读、长文短读等等。总之,任何形式的朗读都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选择,恰当地应用,学生才能读有所获。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好些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