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苏轼也曾说:“三分诗,七分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朗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因此,修订版小语大纲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都习惯说本地方言,他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方言,但普通话表达却很差。学生中普遍存在字音不准、朗诵无表情、语言水平低下等状况。试想,作为语文能力决定因素之一的语感解决不了,又如何谈得上素质教育呢?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决定以“农村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为实验课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二、实验设计(一)实验目标本研究旨在对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并使学生综合语文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①、使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②、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水到渠成,从而也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③、不但让学生能听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听出文章的重点、中心,而且能够按一定顺序说出来,并说得清楚、明白,能准确地表情达意,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④、让学生在无形中积淀思维,丰富自己的想象,积累词汇,进而提高习作能力⑤、通过实验,掌握朗读训练的指导方法,形成可形性的研究方案,从而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实验步骤1、实验前测阶段(2001.3―2001.7):确立研究课题,选择实验对象,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制订研究方案。
2、操作阶段(2001.7-2002.2):按照实验计划拟定的措施,操纵实验自变量。
3、总结阶段(2002.2-2002.5):做好实验后测,整理实验记录,统计分析实验结果,拟定实验报告。
(三)实验对象:课题采取随机取样的方法,选择五年级一班为实验班,四班为对照班。实验班共有学生46名(其中男生24人,女生22人)。前测显示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无显著差异。样本选择科学规范,能确保实验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三、实验方法和措施: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行动研究法,也运用了一些必要的观察和实验手段。行动研究法是着眼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具体教育问题的方法。将行动研究法的思想与朗读指导训练结合起来,不仅能提高实验研究的质量,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和方法。
1、开展调查、建立音档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音水平和家庭的语言环境,我向家长们发放了《家庭语言环境调查表》。,给每位学生录音,建立原始音档。
表一:经调查,实验班家长学历、职业等情况分布如下:家长文化程度职业家庭语言环境高中初中小学等干部工人个体农民等全部用普通话交谈偶尔用普通话交谈全部用方言交谈8 47 37 2 44 25 21 1 29 169%51%40%2%48%27%23%2%63%35%由上所知,实验班家长学历、职业分布不均,大多数家庭没鹅有坚持使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谈的习惯。家庭语言环境与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有关。相对而言,学历高、职工家庭比较重视对子女语言能力的培养。
表二(附后)
从原始音档得知,学生普通话语音遍存在以下问题:平翘舌不分,前后鼻音不分,f—h、ai—an—e、l—r等声韵母发音不到位、个别学生声调值不准,方音明显等。除少数几名学生朗读比较有节奏感和表情外,其他普遍无表情。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否坚持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平时利用课余时间、早读课让学生多听听课文朗读、设立图书角、小小广播台等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家长的配合,更能确保本次实验措施顺利实施。因此,通过家长会及书面交谈的形式,向家长介绍实验的重要性与研究目标,与家长达成共识,并提出家庭训练要求,如布置家庭“口头”作业,规定学生每天认真读一篇文章,隔几天在班级里把自己“成果”展示出来。
3、植根于课堂,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体裁特征,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可持续提高。
如写人的文章,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或崇高的思想品德教育,朗读时就要把握住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的人物情感。如读《忆铁人》一文,当读到铁人在检查托儿所工作时,发现托儿所阿姨没有照顾好孩子时而批评了阿姨,要读出不满和气愤的情绪,透露出对钻工子女的疼爱和对钻工生活的关心;当他知道那个哇哇大哭的孩子却是阿姨自己的孩子,铁人为此深感不安,立即返回托儿所向阿姨表示歉意,得读出铁人这种勇于承认错误、严格要求自己的高尚品质。
写景物的文章,如《桂林山水》,作者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景色,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定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美”、“自豪”的感觉。为了帮助学生把握这类文章的朗诵基调,在学生朗读时,我给课文配上乐曲,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调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取得良好的朗读效果。
学习古诗,学生难以把握朗读的语气。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课前把古诗制成投影片,上课时引导学生在诗句的重音、停顿、感情升华处进行勾划,用“/”表示间隔,用“↗”表示升调,用“?”表示重音。边读边标出,师生一道吟诵。这时,学生一个个诗兴大发,摇头晃脑,皆像古人一般。这样抓住难点进行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自然而然得到长进。如读《游园不值》后两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时,我问学生:这两句的语调应该怎么处理?学生试读后,都说要读得延长一些,而且还应该读升调。这样,就把那种春天生物旺盛的生命力展露无遗,好似绕梁之音,文虽尽而意不绝。
4、发挥竞赛的激励效应在实验阶段,我每个月都安排有关朗读能力的竞赛,如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祖国,我心中的太阳”演讲比赛等。每次比赛,动员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先让每人在组内进行“练口”,再开展小组之间竞赛,以此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
5、改革评测、评优方法为了突出朗读能力的重要性,我还规定:在语文成绩考核中,朗读能力占总分数的10%,根据目标选定例文对学生进行测定。凡朗读分数没有达到6分以上的学生在成绩考核时不能评为“优”,没有达到8分以上的学生不能评为“三好生”。
6、四步朗读法的尝试(1)认读:读正确,扫清朗读中的字词障碍。①一目双行,感知语言,尝试朗读;②初步练读,多碰多练,熟能上口(自由读、同桌互读,相互指点;交流朗读,教师点拨,学生评价)。
(2)连读: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眼到口到,流利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①营造氛围,让学生放声朗读,并做到琅琅上口;②读中反顾,找出难读词句,注意重音、停顿与速度,反复试读,同桌请教,解决问题;③质疑再读。教师对于学生已努力仍读不好的地方实施点拨或范读,学生体会,掌握方法;④朗读交流。互听互评,互读互促,提高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并能说出课文的大体内容。
(3)精读:有情感,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①根据教材特点,引导学生自由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②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③研读展示、群体品评,或联系生活思考,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在读中学习朗读方法;④多形式感情朗读,或比赛读,或分角色浪,或边演边读,或配乐读,或师生共读等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4)熟读:记于心,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教学中,或引导学生看板书读诵,或借助图画(多媒体)读诵,或通过表演读诵,或由老师穿插揭示读诵,或假设情境读诵,还可积思广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诵等。这样,学生能在教师不提“背”中,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获得背诵的方法与窍门。
四、实验效果及分析表(三):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比较等级班级优良中差差异显著性检验实验班23 11 6 2 P<0.01对照班15 14 13 4表(四):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观察力发展水平比较等级班级优良中差差异显著性检验实验班28 13 4 1 P<0.01对照班21 15 8 2表(五):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想象力发展水平比较等级班级优良中差差异显著性检验实验班31 11 3 1 P<0.01对照班23 13 7 3表(六):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水平比较等级班级优良中差差异显著性检验实验班29 10 5 2 P<0.01对照班18 13 11 4从以上表例中可以看出,经过开展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朗读训练后,实验班的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等方面都较对照班差异显著,实验班的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体会与思考1、实验表明:对学生进行朗读能力的培养是切实可行的。通过多方面、多层次、有目的的活动安排,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而且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还需取得教师与家长的配合,环境教育的一致将会取得最佳效果。
2、实施朗读能力的训练,要经常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避免兴趣的波动或淡化。实验表明,三个月内,学生朗读水平提高显著,到五个月后学生兴趣有所降低,到八个月后学生在掌握了朗读技巧后又有所回升。教师应集思广义,积极创新,根据实际情况拓宽思路,挖掘训练中的多重效应,促使学生的持续发展。
3、实施朗读能力的训练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教师有一口流利、准确、动听的普通话,还要具备灵活、熟练地处理教材的水平。
二十一世纪是人材的竞争,能力的竞争,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具有超前意识,培养学生成为一代新人:自由人、社会人、科学人、竞争人、全球人、未来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作为教师应负担起这个责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阅读指导词典》主编张洪洙中国和平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2000年版第9期2001年版第5期、第7期
3、《小学语文教师》2000年版第2期
4、《会自己读》陈静逊吴忠豪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5、《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语文卷》沈阳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