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放飞激情
——在深圳听课有感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时髦”现象,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后出现的结果,对待这些“时髦”现象我们并不是去否定它,相反它们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去过分的强调它,而要正确的去运用,千万不能为了摆花架子而盲目滥用,评价运用是否得当的标准只有一条,那就是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课堂教学中以“读”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读中放飞学生的激情。
1、读中融真情。
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与主人公角色换位,加强对主人公性格的理解,使读中融注真情。读时才能字字含情,句句倾情,受到情感的熏陶。经常看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们摇头晃脑,读得很热闹,仔细观察,会发现学生只是在机械模仿,没有融进真情。诚然,语言是在模仿中学习,但学生明确对主人公特点的把握几所产生的爱憎好恶,有助于读的效果。比如在深圳听《会摇尾巴的狼》中,狼的特点是狡诈的,学生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厌恶;老山羊是睿智的,充满了人生智慧,学生对老山羊不仅仅是喜欢,更主要是崇拜。学生们在对老山羊朗读的揣摩,实际上是在做人生的积累。学生把握了对老山羊和大灰狼的性格特点后,带着厌恶的情感,带着崇拜的心情,再用朗读再现课文内容,读时才能做到字字融情,句句倾情。学生个体朗读是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再现人物性格,不但促进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其他学生的情感也会被激发、感染,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者情感共振,这样,学生才能在情感与情感的火花碰撞中迸发真情,释放真情,真正做到倾情诵读,以读来促进理解。课堂永远是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试想,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了迎和老师,机械模仿,生活中也会趋于权威,人云亦云。忽视了自身感受的人是麻木的,真的会成为老师的传声筒,教材的复制品,失去了做人应具备的鲜活的个性。
2、以读激发情。
人们学习说话是从模仿开始的。同样,学习朗读教师的示范作用必不可少。教师以真挚的情感范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自觉地在浓浓的情感世界里体验、品味,从而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展现富有情感的生命个体,积淀人生美好的情感体验。教师标准化的示范读,以自己的激情,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也想像老师那样投入情感,倾情阅读,体验读的乐趣。如四年级中的《小珊迪》中小珊迪乞求“我”卖火柴时的可怜与执著,生命垂危时依然挂念弟弟的善良与无力,教师巧妙的通过颤音与泣音的运用,把小珊迪的饱受饥寒与善良诚实的品质表现出来,学生们在教师用语言创设的浓浓的情感世界里,自然产生读的渴望,纵情阅读,倾诉情感。
3、读中练技巧。
曾有人指出:“一堂好课要看出读的指导过程及能力的提高过程。”朗读的技法的指导,使学生抒情有凭借。学生有情了,怎样读出感情?这需要掌握一定的朗读技法做凭借。如四年级《钓鱼的启示》中的“急切、争辩”的感情倾注及标点符号的不同理解与朗读处理等等,都要结合重点训练项目的落实适时加入,为正确理解课文积淀朗读技能。对朗读读技法的把握,使读有方法。
课堂教学中经常听到这样的启发:“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咋一听来,很有素质教育的味道,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细品起来,到底该怎样读?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朗读技法的指导,学生对应该怎样读模糊不清。教师对朗读技法的指导才使学生知道究竟怎么读才能理解意思,究竟怎么读才能融入情感。如《会摇尾巴的狼》中“大灰狼龇着牙对老山羊说”强调的是大灰狼,不是别人;“大灰狼龇着牙对老山羊说”重音在龇牙,强调露出凶相;“大灰狼龇着牙对老山羊说”重音在老山羊,强调对老山羊说,没对别人说。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本文应选择在“龇着牙”重读。在读中学生对大灰狼凶恶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唱歌时,没有演唱技法的人用“白嗓”;朗读时,很多人也用“白嗓”,教师应该教学生打开口腔,增大共鸣的空间,以再现老山羊的年龄及其厚重的积淀。教学生正音的吐字归音,练基本功。朗读技法的落实,重要的是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就是学生在个体展示时,老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全体学生引以为戒。再如学生会读一年级中的《四季的美》“美”字上声的调值到位,“美”才能通过声音得以再现。使美的景致引发联想,以读促理解,激发学生爱美的情感。
4、读中悟人生
这篇启示类文章很好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会作文,而且要读中悟理,汲取做人的精华。教师的人生价值导向,使学生读有所悟。
听完《会摇尾巴的狼》这节课后不难发现,学生在选择朗读角色时读大灰狼的多,读老山羊的少。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孩子们也愿意再现铁罐的傲慢无理,对陶罐宽容的再现,疏于选择。为什么?我认为,反面人物凶残阴险、诡计多端,学生爱憎分明,理解得深,朗读再现人物性格时容易把握感情。但毕竟大灰狼是反面人物,是学生唾弃并警惕的形象。而老山羊的沉稳、智慧隐藏在老山羊的对话中,需要通过揣摩才能理解的,但老山羊充满了智慧,他处事不惊,沉着应对的思维品质与方法,才是学习的典范,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的楷模。
什么时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思想混沌时。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的态度不明朗之时,教师的及时导向与点拨,教育学生警惕狡诈之人之余做智慧之人。才能使学生从更多的痛恨凶残之余,向往正义与智慧,汲取自己立身处事之本。引导学生做人,悟无字书之人生。教材积淀着民族及人类精神,文章教罢,教师启发学生汲取处身立世的经验,引导学生做智慧之人,善良之人。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爱憎不是很分明,教师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做情感世界中的高尚之人。
5、读中积累情
新课程特别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教材在四年级第六单元把积累作为一种学习方法交给学生,新课程重视积累与运用,背诵的过程是典范语言模块整体储存的过程。就是说,摘抄本身只是形式和过程,纳入记忆才是最终目的。课文作为语言学习的范例,首先应该有选择的记诵。积累语言,又能提高素养,给学生打号终生受用的底子,以提高做人作文底蕴。
教材再新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教师要以自己对学生个体和具体课程内容的独到理解而鲜活的融入到新课程的生成中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智慧伴随着新课程的健康成长而奇迹般的自然释放。一堂好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碰撞,虽然不能要求每节课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方方面面,但只要有若干亮点,师生的生命的激情将共同在课堂教学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