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不良行为及矫正实验报告
          ★★★★
【字体: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中不良行为及矫正实验报告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一、问题的提出。
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质量,无疑能给学生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单就语文学习而言,凡是分析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较强的小学生,几乎都从长期的课外阅读中受过益,所以有经验有远见的语文老师总是十分重视并鼓励学生多读文学作品及其他有益、健康的读物。
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也对"阅读"一项作了明确要求:"课外阅读应有一定量的要求。小学二年级一般应达到五万字左右,三年级5--10万字,四年级20--30万字,五六年级40--60万字。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确不容忽视。但同时我们又发现农村小学生阅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不良的行为。这些不良行为的存在对课外阅读的开展和阅读的效果产生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使我们对此不良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研究并探索予以矫正的策略。
二、研究目标。
探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的心理基础,调查出各不良行为的严重程度。并探索行之有交的矫正方法。最终使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取得实效。
三、研究对象:
农村小学三--六年级的学生。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过程中采用谈话、观察法和问卷法。
2、结合其他研究方法,进行矫正方法的实施,反馈信息的统计。
五、研究的内容。
(一)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在课题实施前我们对全校三--六年级共22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
调查之一--对阅读意识的调查:
经常看能看,但不多只看些订阅的报刊基本不看
21 23 125 没时间很苦(没兴趣)没书其他
13 18 16 4
调查之二--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
什么书都看卡通类为主作文选为主同学看什么我也    看文史、科普类其他
20 32 118 38 10 2 
调查之三--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
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为了写好作文好奇心多积累知识其他原因
70 81 35 19 15
调查之四--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大致地看内容重点是摘录好词好句对重点段落仔细看能坚持写读后感以上方法结合用
76 97 30 10 7
2、对前测的分析:综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慵懒行为。才能来自勤奋,从调查一的情况来看学生中懒于与书打交道的同学具有一定的数量,而且问题之所在的是他们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一些其他的原因。从其他几个调查来看即使是那些常看书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一普遍问题。
(2)、敷衍行为。这是学生被动阅读的一个重要体现。从调查一的"只看些订阅的报刊",和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调查三的"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中不难发现学生中的这一问题。
(3)、偏食行为。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错误的认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书。所以在方法选择上也较偏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上。
(4)、功利行为。主要表现在他们在对看书的目的上,较片面地认为看书主要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但忽视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所以自然能坚持写读后感的同学自然就少了。
(5)、盲从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学生课外阅读无目的性与无方向性。调查一的"只看报刊"与调查二的"同学看什么我也看什么"以及大多数同学都选择看"作文选"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文史、科普类也就少人问津了。
(6)、浮躁行为。这主要表现在其阅读过程中的无"法"可依,缺乏指导之后茫然无绪,找不到"航标灯"之后的心理冲撞。从调查就可以看出,许多学生虽然在看书,但到底怎样看书还是打不到"北"的。久而久之,就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课外阅读心理。课外阅读兴趣就会逐渐降低。
(二)、实施的策略。
策略之一:培养兴趣--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
1、榜样引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都知道这一名言。青少年喜欢模仿,而且年龄越小,模仿性越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性。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前,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一些伟人、著名科学家以及身边的同学的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逐渐地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趋向。我们试图从这里敲开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之门。
做法一:选择一些中外成名作家的写作之路和故事向学生作介绍。
做法二:选择一些中外伟人与书的故事向学生做介绍。
做法三:挖掘本校、本班学生与书的感人事例和其取得的成绩。
就以上一些做法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向学生作宣传。为了加强这方面的"攻势",明确一个星期利用好一节晨间课,一节读报课,一次中年广播时间,一个月利用好一节班队课。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集团"教育氛围。
2、引导归因。海德的"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所以人如何才能预见个人的行为并有效控制环境,关键在于对行为或事件作出原因分析。借鉴他的理论,我们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结合榜样进行归因,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
做法一:开一次主题队会,讨论"他们带给了我什么"。
做法二:写好两篇文章进行交流,一是"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二是"我的未来"。
3、动机诱发。动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说,他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可见动机对一个人行为的重要性。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刺激或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做法一:利用广播做全校性的优秀图书介绍。
做法二:优美文章、世界奇闻、片断节选等等介绍。
做法三:进行经常性的优秀书报展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其学莫如激其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学生都有了一种愿意为之(需要),急欲尝试(动机)的冲动。
策略之二:指导方法--阅读行为标准的确立与作用。
1、注意到一个前提: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着力于一个保障:让学生有"米"可炊。解决途径有三:一是班内利用
学生拥有书籍建立图书馆;二是学校挤出资金购买;三是积极与中心小学联系,利用中心小学图书馆优势,搞一个流动图书馆。
3、明确四个要求:
(1)、讲清读的方式精读、略读、跳读、浏览读、美读、研究读等的选择性使用。
(2)、学会划、圈、点。
(3)、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思考。
(4)、多摘录、多写体会。
4、尝试做到六个一: 
(1)、用好一本好词、好句、好段摘录本和一本读书笔记本。
(2)带着一个主题去搜索读。
(3)、读一本(篇)写一篇。
(4)、每天必看至少一页书。
(5)、每天至少与人交流一次读书内容或感受。
(6)、一本好书(好文)反复读。
策略之三:养成习惯--自我效能与及时强化的方式与作用。
1、及时强化的策略:
新老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曾作过很多有益的探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结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刺激和反应之间连接的形成。其中强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做法一:竞赛,这既是一种竞争,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分三个层次进行,既校内班与班的竞争;班内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量,主要看本数与篇数;二看质,主要看摘录本与读书笔记。
做法二:榜样,这是一种正强化。分校内与班内进行"读书星"的评定。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周--月--学期。并每次利用升旗仪式进行全校性的表扬。
做法三:奖励,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更是一种有效的激励。主要是通过评"读书积极分子"。奖励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物质奖励;二是"特种借书卡"的奖励。
2、自我效能的策略:
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己具有成功完成某一特定学习任务的能力判断。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任务选择、努力程度以及坚持性。效能信念决定了人们为自己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付出多大的努力、在面临困难时坚持多久以及遇到失败后的恢复能力。这一策略主要是通过自我要求、自我激励,更能使习惯成为一种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
做法一:建立一本自我评价本,主要是对自己所用读书方法的评价以及"六个一"的完成进行自我评价。
做法二:明确一个竞争对手,并制定竞争计划及自我发展目标。
做法三:每天给自己一句表扬或批评的话(围绕课外阅读)。
通过以上两个策略的实施,达到了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有效地帮助了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
(三)、后测: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又进行了一次全校性的测试,测试情况如下:
对阅读意识的调查
经常看很少看只看些订阅的报刊基本不看
165 15 29 没时间很苦(没兴趣)没书其他
3 5 3
对阅读的材料的调查:
什么书都看卡通类为主作文选为主同学看什么我也看文史、科普类其他
85 12 48 10 62 3
对阅读的目的的调查:
父母或老师的规定为了写好作文好奇心多积累知识其他原因
32 56 14 112 6
对阅读方法的调查:
大致地看内容只摘录好词好句对重点段落仔细看能写读后感以上方法兼用
29 25 18 24 124
六、实验的结论:
通过实验的前测与后测的比较,结合我们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
1、学生中阅读的不良行为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一个正确的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行为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2、小学生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行为的实验是可行的。
3、我们在实验中采取的"策略之一,培养兴趣--阅读动机的激发与作用。实施策略是较为有效的;策略之二:指导方法--阅读行为标准的确立与作用;策略之三:养成习惯--自我效能与及时强化的方式与作用。"是较为有效的。
4、本实验有助于形成学校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建立一个良好的语文教育大环境。
七、思考:
1、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起点不一,如何合理对待这种差异,分层实施尚需实践。
2、教师素质的差异,对实验的影响很大。
3、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时间,进行适时的指导这在实践中比较难解决的问题。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