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 促进文章阅读对写作结构映射迁移初探
        ★★★★
【字体:
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 促进文章阅读对写作结构映射迁移初探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4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其特出的工具性必然使语文教学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前提是面向每一个学生,强化"学生为主体"之意识,核心是重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开发潜能,方向是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完善独立人格。从语文教学目标看,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应有一定量的要求:小学二年级一般达到5万字左右,三年级5--10万字,四年级20--30万字,五六年级40--60万字……为此,开放语文教学,强化课外阅读,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实现课内外衔接互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语文教学新体系势在必行。由于课外阅读是一种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弹性很大,因此,课外阅读的"生态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益起着决定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整个语文素质教育。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分析,依然存在着以下较大问题,主要是学生心中无题材,找不到表达的有效手段,尤其是对结构的把握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提高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映射迁移能力,阅读又成了有效的策略。据此,在小学阶段,构建课外阅读的"生态环境"尤显重要。
二、课题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求建立良好的阅?quot;生态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积极积累课外知识,并对写作形成影响,促进对写作结构的映射迁移,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课题内容
把构建良好的阅读"生态环境"当作一种手段,形成自觉阅读的氛围, 通过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写作结构的映射迁移,使学生具备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结构迁移的心理定向,从而使学生从模仿走向自觉的写作迁移,提高写作水平,达到研究目标。
四、建立良好阅读"生态环境"的立足点:
(1)立足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课外阅读"生态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乃至人的可持续发展。故而要培养学生最重要的、最具迁移作用或长期能发挥作用的基本素质,即未来发展的潜质。教师应要求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要求自己,扩大知识面,规范阅读行为,形成正向迁移,进一步培养独立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2)立足于"全语文"观--"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可随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语文资料,让学生从资料中寤嵬暾婷病4佣佳呦蛟睦朗摇⑼际楣荩蜱头锥嗖实纳缁岽罂翁茫寡煽瓮庠亩痢⒉├廊菏榈南肮撸汕谟诠鄄臁⑸朴诖由钪谢竦迷亩敛牧系南肮摺@靡磺杏幸庖宓淖恃叮⒀脑亩燎蹦堋? 
五、构建良好阅读"生态环境"的基本策略
(1)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一方面,支持、激励学生阅读;另一方面,提供课外阅读的各种条件。如建立形形式式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为学生配备必读、选读、参考三个层次的阅读材料,甚至配备电视机、VCD、计算机等现代化视听设备,以利于学生获取更多的阅读信息。
(2)强化良好的内部环境: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思想涵养和审美情趣,端正阅读态度,树立阅读信心,养成自觉、自主的阅读习惯;同时,还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阅读速度。
(3)注重对课外阅读的引导:注重内容选择,注重方法指导--运用工具书,运用猜测、判断整体把握意义;寻找利用背景资料,体悟精神实质;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阅读方法。
(4)注重课外阅读的评价:可按"自评--互评--再自评--教师评价"的程序进行,从而使学生从"无趣--有趣--乐趣"的三个层次发展,使学生的意志也从"决心--信心--恒心"发展,最终使学生阅读水平从尝试发展到熟练,再由熟练发展至自动水平。
六、课题的研究范围
本课题旨在研究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试图通过对构建课外阅读"生态环境"的研究,嫁接学生对写作结构的模仿,并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自觉迁移能力的培养。其核心问题是:构建在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形成学生对写作结构自觉迁移的定向机制。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观察法
(3)教育统计法
(4)以及其他多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追踪了解
八、研究的基本原则
1、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观察和调查。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用眼去观察一个世界或现象,用脑想一个观念或问题,对学生现状做周密系统的了解。
2、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学习理论,构成观念。(2)合作研究,取得实效。
九、结题报告
(一)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分析
为了使本课题的实施更加科学、合理、到位,帮助学生真正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外部环境,通过文章的阅读形成对写作结构的迁移能力,我们首先对现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研究和调查。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了现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环境十分恶劣。具体表现在:
(1)几乎无书可看
通过学生家里的藏书状况调查,大部分学生手头可看的书籍少得可怜,包括各种书籍在内,大多数农村家庭的孩子的藏书只有3-5本,已包括那些对学生的写作并无多大帮助的书籍。书籍资源的严重缺乏,十分明显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对知识的积累,和通过阅读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并使之融会贯通地应用于其他作文当中,有效地提高作文的水平是多么苍白无力。
(2)几乎无良好的阅读环境
大多数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偏激地认为学习只要考试成绩优异就行,至于课外阅读简直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甚至在家长以为这是学生偷懒的一个好方法。因此,很少有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现在的家庭住房面积普遍较大,但真正在孩子能进行独立课外阅读的场所--即书房的家庭几乎没有。另外,由于现阶段书费较高,买一本书要很多钱。所以,农村的家长大多数会出于节约的考虑,很少大方地拿出几十块钱给孩子去买"闲书"且持之以恒。学校虽然拥有图书室,但由于经费的限制,书籍的数量叫人不敢恭维,书籍的更新换代步履维艰,并且僧多粥少,真正为学生开放的时间更是少得可怜。
(3)偶尔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少人指导
由于家长的能力有限,叫大多数家长为自己孩子的课外阅读献计献策实在是勉为其难的。教师虽然深谙此道,但苦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忙于应付名目繁多的读背抄,很少有精力去真正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方法上的指导,虽然他们深深知道,多读课外书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能力是多么的重要。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的课外阅读是盲目的,不自觉的。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很难做到定时定量,天天坚持看课外书,而且看书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往往只是看看而已,很少去注意阅读的方式方法,掌握科学合理的阅读技巧。因此,阅读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往往只注意紧张的情节,动人的故事,至于阅读过程中的注解,或者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者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可以说是白纸一张。另外,学生阅读的兴趣往往也比较单一,常常局限于优秀作文选之类的集子,对于经典小说,世界名著的领悟,大多数学生都是望而却步的。在他们看来,这几乎已超越了他们阅读的范畴。
(二)课题组的实施途径
A、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课外阅读外部环境是指有关课外阅读的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一方面要共同支持,激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营建开放的、自然的、愉快的课外阅读氛围,创设课外阅读的精神生态因子。另一方面要提供课外阅读的各种条件,学校、班级、社会和家庭建立形形式式的图书馆、阅览室、资料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设物质生态因子。
1、争取社会的力量
社会是学生生活的一个大环境,学生也是反映社会现状的一面镜子。可以说,纷繁复杂的社会众生相都可以从学生的身上找到体现的影子。因此,想方设法地调动社会上的一些积极因素,为学生营建良好的课外阅读外部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专门组织力量,主动与镇文化站取得联系,诚恳地要求他们把许多闲置的书籍捐给学校,补给学校因经费紧张而导致的书资源的不足。在讲明道理的前提下,本着对下一代的关心也是对国家未来的贡献的精神,事情的结果是十分鼓舞人心的。开展任何一项活动,能够取得社会团体的理解及支持,无疑给本项活动注入了一针兴奋剂。它能用事实充分地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如何利用现存的各种条件,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2、学校处处为学生着想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产生重大影响的地方,勿容置疑是学校。因为一个学生绝大多数的白天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为此,我们学校除了努力进行宣传发动,特别是鼓励课题实验班的学生主动积极地投身于课外阅读的洪流之中以外,更为构建他们课外阅读的外部环境想方设法。经学校校长室、教导处的协调,征得学校图书馆的意见以后,学校规定每天的下午时间都为学生的借书时间。到那个时候,学生可以尽情地挑选自己中意的书籍,尽最大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阅读的愿望。另外,每一个班级都充分发动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最珍贵的一两本书拿到学校里来,组成小小班级图书馆供学生借阅。书的资源丰富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大了,学生也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从自己喜好的不同书籍中汲取知识的营养。
3、家庭的普遍支持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个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取得家长的支持,对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励他们不断探索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为此,我们组织了家长学校,着重在取得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更重视对家长的指导。希望家长在家里起到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这个监督者的作用,对学生对课外阅读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无趣到乐趣习惯的养成,自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为此,我们还专门不定期地和家长进行交流,聆听他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在潜移默化中转变了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错误观念。现在,已有许多的家长能自觉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甚至有家长主动为学生献计献策,并做经济上的坚强后盾。由于课外阅读是一种学生自主自觉的学习活动,有很大的弹性,因此,课外阅读的生态环境对其学习热情和效益起决定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的素质教育。因此,构建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环境是整个语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B、强化良好的内在环境
课外阅读生态的生理和心理环境是课外阅读生态的内在环境。再好的外因也应该通过内因去实现。而课外阅读是学生自觉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大多在教师的视野外进行。因此,强化良好的课外阅读生态的内在环境,对形成课外阅读的内驱力尤显重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语文学习缺乏主导性,只重视课堂学习,对课外阅读存在心理压抑、扭曲的情况,表现为不爱阅读,或只看看品味不高,内涵不深的休闲书,那些思想丰厚、格调高雅、语言隽永的读物反被拒斥,以为阅读这类书籍费神费时,太苦太累。所以,我们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着重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心理,树立阅读信心,养成自觉自主的阅读习惯。教师除了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学生的阅读愿望上下功夫以外,更要善于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籍。书有好坏之分,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对自己学习,对自己形成能力有益的书籍多看,低级的、庸俗的书籍坚决拒绝,是教师的责任。另外,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持之以恒并保证不出现相反方向的反复。因此,教师也十分有必要帮助学生相互间建立激励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相互间的监督,相互间的促进不断强化以养成习惯。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学生课外阅读的记录本,这记录本既是学生展示自己阅读成果的舞台,也是教师调控学生课外阅读进展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课外阅读的特殊性,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监督还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其次是培养学生阅读时间内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不是一朝一夕的,所谓"一目十行"式的阅读必须建立在长期多读多看的基础上。而阅读的能力又包括诸如识字能力、理解水平、对结构的把握诸多方面。教师在此过程中始终起到引导作用。文章的结构名目繁多,要把握不同文章的不同结构,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文章的读懂之上。其次再去考虑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关键要求学生理解作者如何安排文章的材料,并理解为什么用这种结构去安排。为此,教师不妨先和学生学习些常用结构的文章,借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形成对文章结构的灵活掌握或应用。
C、注重对课外阅读的引导
在课外阅读的天地中,教师由课堂教学的主讲者转变为辅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者。其方法之优劣,直接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效率。因此,课题组经常开展活动,通过和科研人员的讨论与自己实践的摸索,不断优化教师的引导方法和手段。
1、内容选择
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可一味强调"自为""随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个性和阅读水平,分层次指导学生选择课外阅读内容,向学生推荐健康向上的、上档次有质量的、对学习有益的读物,借此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质量。
2、方法指导
为使学生尽快从浅层阅读向深层阅读转化,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1)要求学生运用字典词典,根据上下文意猜测、判断,整体把握意义,透视明示性信息,破译隐示性信息。一般的做法是: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拿到无论哪一篇文章都要读通,这是理解全文的前提。在此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的写作目的。一般有一定基础的小学生,这一步也是比较容易达到的。当然,仅有以上的层次还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还必然提醒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去正确领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真正目的,判断文章的写作结构。(2)寻找与利用与阅读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体悟写作动机。文章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作者由感而发的产物。因此,搜集与文章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引起阅读的兴趣,使理解文章的目的与结构变得更加直接、更加容易。小学课本中的文章,一般都有相当严谨的结构,而这种结构恰恰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其当时的写作心情服务的。所以,作为教师应竭己所能帮助学生报刊、杂志、书籍、VCD、影视媒介等手段搜集一些背景资料十分重要。(3)文体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应该说,文体不同,文章的结构也是不同的,遇到这种文章,我们也应引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做,避免了走弯路的可能。
3、组织形式的安排
阅读的方式可以是个体与群体阅读,而组织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1)安排不同水平的学生同读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优势互补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达到以强带弱,共同提高的目的。(2)规定阅读目标的阅读目标一经确定,教师也较容易掌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的种种状况或问题。及时地发现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这样做,可以通过第一手的资料了解到不同类型的学生的不同阅读状态,使教师的引导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阅读目标自选的阅读自选阅读目标的最大好处是充分发扬民主,调动每个学生阅读的潜能,使他们始终处于最佳的阅读状态,教师也容易通过此种阅读了解学生的喜好,及时地予以指导。(4)师生同读教师参与到学生的阅读中,使每名学生都感受到一种榜样的力量。再者,学生在和教师不断的交流中,自然性情愉快,关系融洽,面对面地交流让学生受益不浅。总而言之,善于安排学生课外阅读的组织方式,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因此,切不可拘泥于一种方式,摧毁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
4、必要的强制手段
学生在阅读一开始普遍表现出对其的冷淡,主要是阅读费时费力费神。因此,必要的强制措施也是可以理解的。譬如规定每天的阅读作息时间,阅读的数量,阅读后的记录和体会等,使学生在愿与不愿之间逐渐养成习惯,真正陶醉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把阅读当作生命的一部分。
D、恰当评价,及时鼓励
一方面,课外阅读的评价是课外阅读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课外阅读生态环境的构建影响很大。另一方面,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写作结构的把握,乃至达到灵活掌握运用。因此,教师必要对学生的阅读成果与作文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切忌盲目评价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章以后,我们可以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用他们在阅读中学到的结构方式去构思自己要写的材料,并把它写下来。这时候的评价手段也是很多的,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墙报、校广播、投稿、作文展出等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哪怕没有十分明显的成绩,当有学生进步时,教师也应该及时鼓励,根据学生能够自始至终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给予必要的肯定,其目的只有一个,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班的学生普遍对阅读有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已经养成了比较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已经能够利用现在的各种阅读条件,从阅读中寻求知识,从阅读中研究结构。况且,学生的作文水平水涨船高。实验班的学生的作文有三人次获平湖市税收征文比赛一等奖,有一人次的作文在《家庭教育导报》上发表,有多人次的作文、诗歌被《红帆船》节目录用,还有许多学生的作文发表在校刊《仓小教育》上。另外,我们还在学校里举行了第二课堂成果的展示,把三十几篇学生的作文集中展示,在学生中引起了十分强烈的反响,激发了学生阅读、写作的愿望。
(四)、课题存在的不足
1、基本的文章结构,学生能掌握,并能运用在作文中,但较复杂的文章结构还是较难理解。
2、学生对篇幅短小的文章结构较易把握,较长的则难度偏高。
3、个别学生还存在阅读与写作上的障碍。
4、许多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对安排文章结构缺少灵活性。 
3A Disk网络硬盘